訴衷情令 · 寶月山作

· 仲殊
清波門外擁輕衣,楊花相送飛。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 閒院宇,小簾幃。晚初歸。鐘聲已過,篆香才點,月到門時。
拼音

譯文

清波門外和風吹拂,掀動着人的衣帶,楊花紛飛殷勤相送。又到了西湖暮春傍晚,水邊花樹上羣鶯亂啼。 寺院清幽,簾帳低垂,剛乘着夜色把家回。鐘聲已經響過,篆香剛剛點起,月光正照在院門前。

注釋

訴衷情令:又名《一絲風》、《漁父家風》。正體雙調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注意不應與唐教坊曲名《訴衷情》混淆。 寶月山:在杭州城外,與清波門相近。 清波門:在杭州西南,靠近西湖,爲遊賞佳處。擁輕衣:指穿着薄薄的春裝。 楊花:即柳絮。 簾幃(wéi):即簾帳。 鐘聲:撞鐘擊鼓,爲佛門早晚必行的功課。 篆(zhuàn)香:狀似篆文字形的盤香。

《訴衷情令·寶月山作》是北宋詞人仲殊所寫的一首詞。詞中描繪了西湖清波門附近的美景,並其中寄寓了自己灑脫曠達的襟懷和自從容的行止。詞之上片寫嫣然獨絕的湖畔春景,以表現動態美見勝,作者將春色之麗寫得蕩人心魂,美不勝收。下片點出寺宇闃寂、僧寮清幽的場景,彷彿把人帶進一個紅塵不到的世界。這首詞神清韻遠,從容自在,上下兩片,一動一靜,相映成趣,頗具珠聯璧合之妙。

賞析

仲殊這首寫景小詞,即興而作,寫得空靈而有風致,不見痕跡,頗有唐詩“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意境。蘇軾就曾評價仲殊作詩填詞“皆操筆立成,不點竄一字”,足見其才情高妙,氣度天然。 此詞開篇“清波門”句,指明地點。清波門南倚吳山,爲遊賞勝地。又因它位於西湖東南,故以“清波”命名。詞人寫“清波門外擁輕衣”,雖是實寫城門之名,“清波”二字卻顯出清風徐徐,湖中漣漪陣陣的美好景緻。“擁輕衣”寫風將衣角吹得鼓脹起來,人彷彿在衣服和清風的簇擁下往前走,透露出春日暖融的訊息。“楊花相送飛”,描寫柳絮漫天飛舞的景象。詞人用“相送”二字,襯出飛絮的繾綣多情。首句無一字寫“風”,微風吹送、和暖燻人的氣息卻無處不在,詞筆着實巧妙。 “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一句,寫詞人在西湖邊所見之景。“春晚”二字,點明此時正是暮春時節。“水樹”寫出江南之春特有的景緻。西湖之畔,水霧氤氳,連樹木都更顯妖嬈多姿。樹枝間,又有羣鶯亂啼。草長鶯飛之景,悅人耳目;春光之盛,也足以怡人心懷。 上闋詞人單挑出“春風”、“鶯聲”來寫西湖晚春,形象地描繪出一幅雜亂卻蓬勃的畫面。下闋則寫山寺的幽靜,以“閒”字起頭,寫“院宇”深深,“簾幃”靜垂的情景。“晚初歸”,說明這一景象是詞人從山下的熱鬧乍入山問深幽之時所見。 次句“鐘聲已過,篆香才點,月到門時”尤具妙境。因是“晚初歸”,所以此時寺廟敲的是晚鐘。以前句“閒院宇,小簾幃”之清寂相稱,越發顯出鐘聲的清澈遼遠。“香”也是寺廟中常見之物。詞人歸寺之時,聽聞晚鐘悠揚,又見寺中香霧繚繞,淡煙留痕,此情此景,雖是信手拈來,卻自成境界。“月到門時”四字,寫月亮初上,突顯出山寺之高。詞人身在高處,又與月亮比肩而行,必然心境如洗。結尾處,月光的清輝與晚鐘、香霧交融爲一體,有聲,有味,有色,且毫無雕琢痕跡。 此詞是詞人人格、性情的真實流露;詞中的物象,是這位詩僧的心靈折光。

仲殊

宋僧。安州人。俗姓張,名揮,字師利。常遊姑蘇,能文善詩。初爲士人,其妻以藥毒之,遂棄家爲僧。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時食蜜解毒,自雲嗜蜜,人稱蜜殊。與蘇軾友善。後自縊於枇杷樹下。有《寶月集》。 ► 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