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脩禊(xiū xì):古代民俗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國 魏 以後始固定爲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稱爲修禊。
- 素鱗:白色的魚,這裏指鱖魚。
- 折腰吏:指下級官吏,這裏是詩人自謙之詞,典出陶淵明「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
- 溪毛:溪邊的野菜。
- 渚(zhǔ):水中小塊陸地 。
- 紫線:這裏可能是形容江蓴的樣子,江蓴是一種水生植物,可食用。
翻譯
在洛水之濱舉行修禊的活動,在湍急的水流中捕得成雙的白色鱖魚。我滿心慚愧啊,身爲這卑下的小吏,卻能來品嚐這鮮美的魚。河水漲起,把船篙都染綠了,溪邊的野菜在水中小洲邊映襯着一片春日的景色。此時風沙暫時遠去,我不禁又回憶起江中的紫線般的蓴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上巳日在午橋石瀨的所見所感。詩的開篇點明時間與事件,在傳統的修禊之日於洛水邊捕得鱖魚。「多慚折腰吏,來作食魚人」,流露出詩人身爲小吏的自謙與複雜心境。中間兩聯寫景,綠水黏篙、溪毛映渚,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春日水濱圖,展現了生機勃勃的美好景緻。尾聯「風沙暫時遠,紫線憶江蓴」,由眼前之景聯想,既表達了對遠離世俗紛爭的片刻愜意,又借「憶江蓴」流露出對故鄉或理想生活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情景交融,語言質樸而意境悠遠,將詩人的自身境遇、眼前妙景與思緒的流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