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其一】
我這白髮稀疏的老頭幽住在鏡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報國無門的忠肝義腸。
遭難的蘇武熬住了十數年吞氈咽雪的風霜,憂憤的張巡面對叛賊恨得把牙齒咬碎嚼光。
絲絲的春雨飄灑在上林苑的亂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見了洛陽宮的斷磚破牆。
我的壯心並沒有同年歲一起衰老消亡,縱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傑英明流芳!
【其二】
歲月流逝,擋不住鏡裏會照出兩鬢禿殘的模樣,自信我的報國紅心卻依然忠貞剛強!
年老了就該不穿緊身的軍裝,但悲憤常在,還要讓寒光閃閃的寶劍刺向敵人的心臟!
曾經近十年駐守在遙遠的的博嶺的前哨,還要到萬里皋蘭躍馬橫槍實現我宏偉的理想!
古往今來征戰的事無休無止地發生在邊遠地方,誰能料到現在卻讓我在這裏袖手觀望!
注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蕭蕭: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
澤中:陸游所住三山別業,南爲鑑湖,北爲大澤(今爲蜻蜓湖),故曰。
鑑: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阨窮蘇武餐氈(zhān)久”句:《漢書·蘇武傳》:“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阨窮,即窮厄、困窮;蘇武(?—公元前60年),字子卿,西漢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受盡苦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被遣回朝;餐氈,指身居異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憂憤張巡嚼齒空”句:《舊唐書·張巡傳》:“及城陷,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張巡(公元709年-公元757年),唐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安史之亂時,與許遠共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堅守數月,城破被害。
春蕪(wú):春草。
上林苑:秦時宮苑名,在陝西省。泛指皇家園林。當時在淪陷區。
頹垣(yuán):斷牆殘壁。
洛陽宮:漢時東都洛陽的宮殿。當時在淪陷區。
鬼雄:鬼中豪傑。《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遲:衰老。
戎衣:軍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嶺名,在四川理番縣東南。這裏泛指川陝。
壯圖:宏偉的意圖。
皋蘭:山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南。
關河:關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觀。
賞析
陸游在《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說“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爲詩。不然,無詩矣。”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鑑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着,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於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後仍罵敵不止,最後竟嚼齒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鑑。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裏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後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啓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爲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鏖戰皋蘭。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在種植身上終於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雲,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裏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健,氣壯山河,充分地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徵的一個主要方面。特別是其中表現出來的對國家、民族的每飯不忘、終生難釋的深厚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蕭蕭:形容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 。
-
祇(zhǐ):同「只」,僅僅。
-
阨(è)窮:困厄;處於困境。
-
蘇武餐氈: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邊牧羊,沒有糧食,就掘野鼠、吃草籽,餓得只能嚼氈毛充飢。這裏用此典故表現自己困厄的處境。
-
張巡嚼齒:安史之亂時,張巡死守睢陽,抗擊叛軍,被俘後,堅貞不屈,嚼碎牙齒以示對敵人的憤恨。
-
春蕪(wú):春天叢生的雜草。
-
上林苑:秦漢時皇家園林,這裏代指當時已淪陷的北宋宮廷園林。
-
頹垣(tuí yuán):坍塌的牆壁,這裏指洛陽宮殿殘破的景象。
-
流年:如流水般易逝的光陰。
-
殘:這裏指頭髮稀疏。
-
衰遲:衰老遲鈍。
-
的博:的博嶺,在今四川。
-
皋蘭:山名,在今甘肅蘭州南。
翻譯
其一
我白髮稀疏,困臥在鄉野湖澤之中,唯有天地能明鑑我對國家的一片孤忠。想當年,蘇武被困匈奴,嚼食氈毛度日良久;張巡心懷憂憤,寧死不屈嚼碎牙齒也是徒然。如今,細雨濛濛中,上林苑雜草叢生;夜色月光下,洛陽宮殿只剩下殘垣斷壁。我的雄心壯志並未隨着歲月一同衰老,即便死去,也要成爲鬼中的英雄豪傑。
其二
攬鏡自照,流年似水,兩鬢頭髮已經稀疏。但我內心依舊堅定,那顆赤心還是像丹砂一樣鮮紅。年紀老邁,我已不再能穿下緊窄的軍裝試身手,可滿懷悲憤之情依舊像寶劍一般寒光閃閃。想當年,我在的博嶺戍守邊關長達十年,曾也打算征戰萬里,在皋蘭山下建立赫赫戰功。自古邊境就戰事不斷,風雲變幻,誰能料到如今我卻只能袖手旁觀!
賞析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抒發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
其一:首聯詩人以白髮蒼蒼卻困居鄉野的形象開篇,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忠誠雖無人理解但只求天地可鑑,奠定悲壯基調。頷聯連用蘇武和張巡兩個典故,進一步說明自身雖然處境困厄但愛國之心堅如磐石。頸聯描繪上林苑的荒蕪和洛陽宮殿的破敗,通過對昔日皇宮與現在衰頹的強烈對比,揭示國家淪陷後的慘痛現實。尾聯「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筆鋒陡然上揚,表明英雄遲暮但雄心不滅、視死如歸的崇高志向,格調昂揚豪邁,激勵人心。
其二:同樣從自身的衰老寫起,「鏡裏流年兩鬢殘」,以鏡子中的衰容暗示歲月無情流逝。然而「寸心自許尚如丹」體現出詩人內心依然懷有赤誠的報國之心。接着「衰遲罷試戎衣窄」寫因衰老而不能再穿軍裝,「悲憤猶爭寶劍寒」則將這種不能上陣殺敵的悲憤化作如寶劍般凌厲的寒意,情感沉鬱頓挫。後兩聯回憶往昔在的博嶺戍邊和想要征戰皋蘭山的壯志宏圖,與如今只能「袖手看」的無奈形成強烈反差,深刻地揭示出詩人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的悲憤和無奈,整首詩體現出陸游渴望恢復中原又壯志難酬的鬱鬱不平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