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營:營造,經營(此處可理解爲在北渚居住生活)
- ****數(shuò):多次
- 臨路:臨近道路
- 淨:純淨,乾淨
- ****鞍(ān):馬背上用來乘坐的器具,這裏「歸鞍」指代迴歸
翻譯
自從我在北渚安家以來,多次來到這兩座山之間。走在山路上喜愛山色的美好,可出了山又發愁路途艱難。山間的花兒像流水一樣純淨,山中的鳥兒相伴閒雲悠然自在。我想要離開這山間,可山巒卻似乎在勸我歸來。想來只有我身後的那座墳墓,也會成爲別人眼中這山中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就暫且繼續依山而居吧,想要踏上歸程還難以實現。
賞析
這首詩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心境與對自然深刻的感悟。開篇點明自己常常來到兩山之間,爲全詩奠定了山居生活的情感基調。「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 ,形象地描繪出詩人面對自然美好與現實艱難的矛盾心境,愛山之情與行路之愁形成鮮明對比 。
「山花如水淨,山鳥與雲閒」細膩地刻畫了山間的美好景緻,純淨的山花、悠然的山鳥和雲朵,構成一幅寧靜悠閒的畫卷,盡顯自然的寧靜與淡雅,令人心生嚮往。
「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 則賦予了山濃厚的人性情感,將詩人內心的糾結與山對詩人的 「挽留」 生動呈現,體現了詩人對山間生活既眷戀又欲有所超脫的複雜情緒。
「只應身後冢,亦是眼中山」 從眼前之景延伸至人生歸宿,帶有一種對生死和自然關係的深邃思考,富有哲理。最後 「且復依山住,歸鞍未可攀」表明詩人經過內心的徘徊掙扎後,決定暫且繼續留在山間,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對自然的深切依戀。整首詩情景交融,既有對自然景觀細膩的描寫,又有深沉的人生思索 ,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意境與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