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韻譯】
淺水邊,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氣悄然盡退。
枝頭繁花,晴光下的倩影,紛亂如墜地顛顫微微。
流鶯在花叢,輕巧的啼囀聲,聽來太急促,太細碎。
啊,隻身飄零,消愁的酒盞漸疏,難得有一回酣然沉醉。
日復一日的思念,心身已煎熬成枯灰。
相知相惜的摯友,迢迢阻隔,眼前,悠悠碧雲,沉沉暮色,相對。
想當年,志士俊才共赴西池盛會,
一時豪情逸興,華車寶馬驅弛如飛。
不料風雲突變,如今,看攜手同遊處,剩幾人未折摧?
啊,秉舟繞過日月,那夢已斷毀,
只有鏡中古銅色,照出紅潤的容顏已非。
春,去了落花千點萬點,飄飛着殘敗的衰頹,
牽起一懷愁緒,如海,潮涌潮推。
【散譯】
淺淺春寒,從溪水邊、城郭旁悄悄地溜走了。花影搖曳,鶯聲嚦嚦。因人在外地漂零,不能在一起喝酒,彼此相思,衣帶也寬鬆了。所等之人遲遲不來,同自己相對的只有黃昏天邊的碧雲。一憶往昔汴京金明池相會,同僚們一塊乘車出遊。握手言觀處,今日還有誰在?回到皇帝身邊的好夢破滅了,一照鏡子才發現容顏漸老。好的光景不再,官僚們的愁苦如海深。
注釋
碎:形容鶯聲細碎。
飄零:飄泊。
疏酒盞:多時不飲酒。
寛衣帶:謂人變瘦。
西池:故址在丹陽(今南京市),這裏借指北宋京都開封西鄭門西北之金明池。少游於元佑間居京時,與諸同僚有金明池之遊會。
鵷(yuān)鷺:謂朝官行列如鵷鷺排列整齊有序。《隋書·音樂志》:「懷黃綰白,鵷鷺成行」,鵷鷺即指朝廷百官。
飛蓋:狀車輛之疾行,出自曹子建《公宴詩》:「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這裏代指車。
日邊:見《世説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以日邊喩京都帝王左右。
清夢:美夢。
朱顔:指靑春年華。
飛紅:落花。
序
此爲北宋秦少游所作。字面上看,此詞以「春」貫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時間的跨度,將不同的時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融合爲一,創造出完整的意境。實質上,該詞也將今與昔,政治上的不快和愛情上的失意交織在一起,或談政治理想破滅,或説箇人容顔衰老,反復詠嘆,纏綿凄惻,最終落腳點在一無邊無際的「愁」上,感情極其憂傷,催人淚下。
賞析
這是秦少游藉描寫春景春情,集中表現交織在一起的今與昔、政治上的不幸和愛情上的失意,抒發貶謫之痛、飄零之愁的一首詞作。
上片著重寫今日生活情景。首寫眼前景致,「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點明地點、時令,輕輕著筆,樸實自然。緊接著「花影亂,鶯聲碎」二句,細寫春景特色,以「亂」字狀花之紛繁,「碎」字表鶯聲盈耳,用筆尤工,各極其妙,洋溢著對自然的喜愛之情。「飄零」以下四句,忽而由喜轉悲,由春景春情轉寫遠謫索居,形體瘦損,不復有以往對酒當歌之情,轉折有致,詞情哀怨。歇拍「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二句,人情艷情,孤情凄情,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抒發由昔而今的生活之情。換頭直點昔日西池宴集,以「鵷鷺同飛蓋」描寫其盛況。比喩形象,用語簡明,隱含著不能忘懷的情味。「攜手處」以下四句,又由昔而今,由喜而悲,景物依舊,諸友卻已飄泊雲散。委婉曲折,纏宛凄側。結尾「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後。「飛紅萬點」是春歸的自然寫照,「愁如海」卻新奇絶妙。這兩句旣是惜春春去,又是對前途的無望。
此詞在內容上由春景春情引發,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愛情上的失意融爲一體,集中抒發了貶徙之痛,飄零之苦。在藝術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嘆,蘊藉含蓄,感人肺腑;以景結情,境界深遠,餘味無窮。
新舊黨爭,損害的不衹少游一人,所以此詞抒發的感情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的,蘇東坡、黃山谷、孔義甫、李姑溪諸人都有和詞存今,可見對「元祐黨人」震動之大,感觸之深。
詞中所體現的情感極爲悲傷,充分體現這位「古之傷心人」(馮蒿菴語)的性格特徵。即:當他身處逆境之時.往往不能自拔,無法像東坡那樣,善於自我解脫,而是自嘆、自傷,一往而深,直至於死。所以,當他的朋友看到這首詞的時候,即擔心其「不久於世」(作者逝於五年後)。這也就是作者所謂獨具善感「詞心」的體現。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