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齊安寺山亭

此山無躑躅,故國有楊梅。 悵望心常折,慇懃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對花開。 萬里烏塘路,春風自往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躑躅:古時一種春天開的紅色花朵,也叫杜鵑花,拼音:zhí zhú。
  • 楊梅:夏季成熟的果實,拼音:yáng méi。
  • 悵望:惆悵地遠望,心情沉重。
  • 慇勤:殷切而勤勉,形容用心。
  • 火改:指火災,古代認爲火災是天變,此處可能暗指社會動盪或人事變遷。
  • 萬里烏塘路:想象中的遙遠道路,烏塘可能是個地名,也可能象徵着艱險的旅程。

翻譯

這座山上沒有杜鵑花盛開,但古老的國境內有熟透的楊梅。每當遙望遠方,心中總是充滿惆悵,因爲那些樹是我親手栽種的。如今到了晚年,經歷了世事的變遷,我獨自欣賞着晴天下的花開花落。在這漫長的烏塘路上,即使相隔萬里,春風依然自在地來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齊安寺山亭的深深情感。他通過描述山亭周圍的自然景象,如缺失的杜鵑花和豐收的楊梅,寄託了懷舊與感慨之情。詩人親手栽種的樹木象徵着他的辛勤付出和對過去的懷念。"暮年逢火改"暗示了詩人對社會動盪的憂慮,以及個人生活的滄桑。最後,詩人以萬里烏塘路和春風自來的畫面,展現了對未來的期待,即使身處艱難,內心依然保持着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生活的堅韌。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質樸,意境深遠。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