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東坡題李亮功歸來圖

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見之誰謂無。 欲學淵明歸作賦,先煩摩詰畫成圖。 小池已築魚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區。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追和:依照前人的詩題、詩意或原韻進行創作。
  • 李亮功:生平不詳。
  • 今人常恨古人少:如今的人常常遺憾古代的賢能之人太少。
  • 欲學淵明歸作賦:想要效仿陶淵明歸去來兮並寫一篇賦。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創作了《歸去來兮辭》
  • 摩詰: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擅長繪畫 。
  • 魚千里:這裏化用典故,形容小池中的魚彷彿能暢遊千里,有一種雖處小空間卻有廣闊之感 。
  • 隙地:空閒的土地。
  • 芋百區:種植很多芋艿的地,「區」在這裏是量詞,形容成塊的地。
  • 朝市:朝廷和集市,這裏代指官場。
  • 山林:代指隱居之地。
  • 有累:有負擔、有拖累 。
  • 京洛:原指洛陽,這裏代指京城繁華之地;湖:代指遠離朝廷的隱居之所。

翻譯

如今的人常常遺憾很難見到古代賢良之人,可如今看到這個人(李亮功)又怎能說沒有呢。想要學習陶淵明辭官迴歸田園並且撰寫辭賦,那就先麻煩像王維這樣的畫家用畫作展現出來。小小的池塘已經挖掘好,魚兒彷彿能暢遊千里;空閒的土地上依然栽種了大片的芋艿地。無論是身處官場還是隱居山林都各有各的牽累,既不居住在京城繁華之地,也不在江湖隱居之所。

賞析

這首詩借追和蘇軾題李亮功《歸來圖》,表達了複雜的人生感悟。開篇通過「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見之誰謂無」,巧妙引出李亮功這一人物,暗示其有古人般的賢能。「欲學淵明歸作賦,先煩摩詰畫成圖」,借用陶淵明和王維的典故,既點明追尋歸隱的心境,又設想將這一心境付諸畫卷,極具浪漫與藝術性,委婉傳達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小池已築魚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區」描繪出一幅閒適又自足的田園生活畫面,象徵着雖處一方小天地,卻能有悠然自得的心境與格局。最後「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則是一種超脫的人生態度,不執着於仕途與隱居兩種極端,顯示出詩人對人生羈絆的洞察和尋求一種超脫出世的處世哲學,整首詩蘊含深刻人生思考和悠然心境,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深度 。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