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大林寺序

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臯、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歴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逺,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絶晩,於時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絶句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遊,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遺愛草堂:即白居易在江州時所建的草堂。
  • 化城:在廬山。
  • 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之上。
  • 匡廬:即廬山。

翻譯

我和河南人元集虛、范陽人張允中、南陽人張深之、廣平人宋鬱、安定人梁必復、范陽人張時,以及東林寺的僧人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皋、恩慈、寂然一共十七人,從遺愛草堂經過東西二林,抵達化城,在峯頂休息,登上香爐峯,住宿在大林寺。大林寺很偏遠,人跡很少到達。環繞寺廟有很多清澈的溪流、青色的石頭,矮小的松樹和瘦弱的竹子,寺中只有木板房和木製器物,那些僧人都是海東(朝鮮半島)人。山高地深,時節非常晚,在這個時候是初夏,卻如同正、二月,山上的桃花纔剛剛開花,山澗中的草還很短,人物風俗氣候,和平地上的村落不同。剛到的時候恍惚間,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因而隨口吟出絕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之後又周詳地觀看房屋牆壁,看到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的姓名和詩句,於是和集虛等人慨嘆並且說:「這裏實際上是廬山之間第一等的地方,從驛站路到山門,還不到半天的路程,自從蕭、魏、李遊覽之後,到現在將近二十年,寂靜冷清沒有接着來的人。哎呀!名利對人的誘惑竟然到了這樣的程度。」這時是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人白樂天寫的序。

賞析

這篇序生動地描繪了作者與友人遊覽大林寺的經歷和感受。通過描寫大林寺的偏遠、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與外界不同的時節特徵,展現出一種清幽脫俗的意境。「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兩句詩更是千古名句,以鮮明的對比表現出不同地域的氣候變化,富含哲理和詩意。序文中還表達了對大林寺雖美卻少人問津的感慨,以及對追名逐利之人的批評,反映了作者對世間百態的思考。整體行文自然流暢,語言優美,既有對景物的細膩刻畫,也有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