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府曲江樓記

· 朱熹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顧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宣暢鬱湮,導迎清曠。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爲樓觀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一目千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又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嗚呼,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時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獲。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遊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按楚漢以來成敗興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顧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則又未嘗不矯首西悲而喟然發嘆也。抑嘗思之:張公遠矣,其一時之事,雖唐之治亂所以分者,顧亦何預於後之人?而讀其書者,未嘗不爲之掩卷太息也。是則是非邪正之實,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雖曠百世而相感,使人憂悲愉佚勃然於胸中,恍若親見其人而真聞其語者,是豈有古今彼此之間,而亦孰使之然哉?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樓者,於此亦可以反諸身,而自得之矣。 予於此樓,既未得往寓目焉,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範公之書岳陽,獨次第敬夫本語,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後有君子,得以覽觀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拼音

譯文

廣漢人張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穀豐登,百姓安樂,衙門清閒。只是常常爲學校門外被高牆所檔,不能排除阻塞鬱悶之氣、迎納曠野清新之風,而感到不快。於是在它的正南面,鑿牆開門修路,直達白河,取近旁已廢棄的門上原有的牌匾,懸掛在新門之上,並在上面加築一座樓臺使其壯觀。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覽,只見浩瀚的江水、相連的湖泊,迂迴曲折,曠遠深滿,一目千里。西陵峽的羣山,煙嵐迷濛,雲氣昏暗,又都隱約可見在蒼茫的水天之外,時出時沒。敬夫於是環顧四周,慨嘆道:“這不就是曲江公所說的江陵郡城南樓嗎?過去張公離開宰相之位,被貶到這裏做太守,在平時閒暇的日子裏,登樓吟詩,總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脫塵世的念頭。至於他感傷時事,往往長夜不眠,喟然興嘆,深深憂慮,足見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張最終不能實現。唉,真可悲啊!”於是在匾上題寫“曲江之樓”四字,並來信囑咐我爲曲江樓作記。 當時我正擔任南康知軍一職,因疾病折磨,要求辭官又不獲批准。看了敬夫來信,得知此樓的佳處,真想能有一次機會和敬夫一起在上面遊覽,眺望江山,觀看城樓,依據楚漢相爭以來成敗興亡的情況,考察它們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後相互勸酒,吟詠張公的詩篇,遙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風采,差不多才能滿足平素的心願。可是現在竟遠隔千里,只能遙遙相望,因路途渺遠而心願終不能實現。唯有擡頭對着西方,悲傷地嘆息。可我又曾想:張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時的遭遇,雖然唐代治亂據此而分斷,但對唐朝以後的人又有什麼關係?但讀他書的人,無不爲他的境遇而合上書本,深深地嘆息。這是因爲辨別是非邪正而合乎實際,是穩固不變的天理,也是人心永遠不會停止思辨的內容。因此雖歷時久遠,依然能引起感觸,使人憂愁歡樂之情在胸中興起,彷彿親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聽到他的言語。這哪有古今彼此的間隔,而又有誰使他這樣的呢? 《詩經》中說:“天生萬民萬物,他們都有自己的規律。人之常情,都喜愛美好的品德。”登上這樓的人,在這裏也可以反顧自身,就有所感悟了。對於此樓,我既然未能前往觀賞,無法像範公寫《岳陽樓記》那樣,描寫羣山江流、風光景物、早晚四季的變化,唯有逐一陳述敬夫的原話,並附上自己如此這般的感慨,以供後世君子觀看。 淳熙已亥年十一月已巳日冬至。

注釋

荊州:宋時爲江陵府。 晻(yǎn)靄:昏暗不明。 曲江公,即張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任宰相,後爲李林甫所譖,貶爲荊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樓詩》。 ④翛(xiāo)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爲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14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