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中讀書詩

昔餘遊京華,未嘗廢丘壑。 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 臥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 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閣。 執戟亦以疲,耕稼豈雲樂。 萬事難並歡,達生幸可託。
拼音

譯文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遊覽了不少地方,卻從未忘懷過山水。 何況是來到以山水聞名的永嘉郡,內心思想和事務行爲都感到空虛。 官衙內沒有獄訟案件而顯得清閒,官堂庭院空曠清靜以致招來鳥雀止息覓食。 臥病在牀多有閒暇安樂的日子,文章詩賦時常寫一寫。 懷抱典籍圖書從典籍圖書中觀覽古今人事,在寢臥飲食之時展開談論說笑。 即嘲笑長沮和桀溺的苦,又譏笑揚雄投閣自殺一事。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種哪裏能算快樂。 要尋求解決世事難並歡的矛盾,只好寄希望於老莊的道家思想。

注釋

齋:指謝靈運在永嘉郡時的書齋。 京華:指當時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謝靈運來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遊京華即指這一段時間。 廢:忘懷。丘壑:泛指山水。 矧(shěn)乃:何況是。歸山川:迴歸到山水之中,實際是指來到以山水聞名的永嘉郡。 心跡:指內心思想和事務行爲兩個方面。雙寂寞:都感到空虛,即作永嘉太守既無事可想,也無事可幹。 諍訟(zhèngsòng):獄訟案件。 豐暇豫:多有閒暇安樂的日子。 翰墨:筆墨,代指文章詩賦。時間作:時常寫一寫。 懷抱:似指懷抱典籍圖書。觀古今:從典籍圖書中觀覽古今人事。 戲謔:談論說笑。《詩經·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爲虐兮。” 沮溺:指長沮和桀溺,春秋時賢人,不肯遊仕,結伴耕種,一輩子辛苦勞作。《論語·微子》中記載,長沮與桀溺一同耕田,孔子經過時,叫他的學生子路向兩人打問渡口的所在。後代詩文常用爲避世隱士的典故,給予肯定的評價,如王粲《從軍詩》說:“不能效沮溺,相隨把鋤犁。”陶淵明《勸農》詩說:“冀缺攜儷,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壟畝。” 哂(shěn):譏笑,嘲笑。子云閣:指揚雄投閣自殺一事。揚雄在西漢成帝時在朝爲官,王莽篡漢,立“新”朝,揚雄作《劇秦美新》加以吹捧,並受任大夫之職校書天祿閣,後來因事被株連,投閣自殺,幾乎死去。 執戟(jǐ):秦漢時宮廷的侍衛官,因值勤時手執戟而得名,這裏泛指做官。以疲:太疲倦。 豈雲樂:哪裏能算快樂。 達生:老莊的思想。《莊子》有《達生》篇,其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所謂“生之所無以爲”,是指分限以外的事物。

《齋中讀書》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作縱向展開,從過去寫到現在。開頭兩句說過去,接着四句主要講述到永嘉擔任地方官以後的情況。中間六句具體寫讀書的情形。結尾四句直接說到詩人自己的政治態度與生活情趣。這首詩從大處落筆,委婉見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語調平易親切的特點。

賞析

全詩作縱向展開,從過去寫到現在。開頭兩句說過去,從第三句起,主要講述到永嘉擔任地方官以後的情況。“遊京華”與“歸山川”、“未嘗廢丘壑”與“心跡雙寂寞”,隔句映襯,在文義上遞進一層。這一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更明白提示前後兩個時期之間存在着的變化。詩人自述到永嘉以後,“心”不預世事,“跡”絕交以息遊。“虛館”二句更具體描畫出“心跡雙寂寞”的景象。事實上,身爲一郡之長,是不可能如此清閒的。《宋書》本傳說:“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遊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可見“絕諍訟”並非真的沒有“民間聽訟”,而是由於心遠地自偏,“不復關懷”,有意不聞不問罷了。以上幾句,對於“齋中讀書”的詩題來說,看似閒筆,實際上這是從大處落筆,委婉見意,顯示的是讀書時總的心態意緒與環境氣氛。以下寫“齋中讀書”的正筆,正是從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從“臥疾豐暇豫”起,即轉入“齋中讀書”的描敘。“臥疾”就只能在“齋中”,有了許多空閒時間,爲了排遣無聊,除了寫詩作字以外,便輪到了“讀書”。“懷抱觀古今”等四句,具體寫讀書的情形。詩人讀書的目的在於瞭解歷史以增進對現實的認識,方法上有讀有評。詩中論到的人物有消極避世的隱士長沮、桀溺和熱衷仕進的文人揚雄。謝靈運對沮、溺則取批評的態度,認爲隱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揚雄在易代之際的言行,歷來受人非議,如李善說他“露才以耽寵,詭情以懷祿”。謝靈運也不滿於揚雄的屈節事人、鑽營爵祿,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時,對揚雄也採取了哂笑的否定態度。 結尾四句是在讀書論書基礎上的進一步發揮,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說到詩人自己的政治態度與生活情趣。“執戟亦以疲”,說明自己對於仕進已心灰意冷;“耕稼豈雲樂”,又表示自己不願過躬耕隱居的清苦生活。詩人讓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隱,無一理想,無可適從。故不由得嘆道:“萬事難並歡。”在仕隱矛盾的煎熬下,詩人爲自己設計了一條慰藉心靈的人生道路:“達生幸可託。”以“達生”處世,就會避免貪多務得,不受物慾的困擾,擺脫世務的牽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脫,近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結尾所表示的生活態度:“樂乎天命復奚疑。”謝靈運爲官時不理政事也是“達生”思想的表現,而“達生”思想的進一步實踐,尚有待於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更遠地離開塵世俗務。謝靈運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廣有田產,歸隱而仍可免於沮溺的耦耕之苦,這大概是他的“達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實現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歸隱的道路。 全詩以“齋中讀書”作爲結構的中心,向前推衍,說到過去;往後演繹,談及未來。讀書是在齋中,說前道後的情事則及於齋外的廣闊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執戟殿中,耕稼田間。仕隱矛盾的抽象主題,由於結合讀書論書的具體內容提出,顯得不玄不泛;又由於視野開闊,有回顧,有前瞻,聯繫長期以來的生活體驗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語調平易親切的特點。作爲一首宣揚老莊“達生”思想的記事說理詩,而能不落抽象說理的魔障,寫得迥異於“平典似《道德論》”的“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鍾嶸《詩品序》),足見詩人藝術上的功力。至於詩中宣揚的所謂“達生”的消極避世、自得其樂的人生態度與生活理想,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對於瞭解謝靈運全人及其創作演進的軌跡,則又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謝靈運

謝靈運

謝靈運,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於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出身陳郡謝氏,爲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祕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襲爲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後,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祕書監、臨川內史,終於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時年四十九歲。 ► 1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