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戍石鼓山詩
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
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
汩汩莫與娛,發春託登躡。
歡願既無並,戚慮庶有協。
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
日沒澗增波,雲生嶺逾疊。
白芷競新苕,綠蘋齊初葉。
摘芳芳靡諼,愉樂樂不燮。
佳期緬無像,騁望誰雲愜。
拼音
名句
譯文
謫居永嘉並非我的心願,心中裝滿沉甸甸的憂愁。
回家的路多麼遙遠啊,望眼欲穿總難如意。
時光飛逝,而內心的落寞無法排遣,只好在明媚的春光裏登山解憂。
歸家的願望無法實現,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睜大眼睛斜視左邊,是一望無際的寬闊平原,回過頭來遠望右邊,峯嶺對聳,形成狹隘的山溝深谷。
太陽下山了,初春的寒風吹起了山澗的水波,令人感到絲絲涼意,晚雲一層層起來,縈繞在山頭、橫亙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嶺又增添了許多重疊。
白芷這時生出了新莖,綠蘋也長出了新葉。
摘取芳草而芳草並未使他忘憂,一時愉樂而終不愉快。
那回歸的日子不知在何時,即使登高遙望,又叫人怎麼高興得起來呢!
注釋
上戍(shù):即上戍浦,在永嘉江中。石鼓山:在永嘉西約四十里,山上有石,扣之則響,放名石鼓山。
旅人:自指。
涉:不用舟船過水而行。
汩汩(gǔ):心情不安。
發春:開春。
歡願:歡樂美好的願望。
並:合,這裏有實現的意思。
庶(shù):表示希望的副詞。
協:有諧調、緩和的意思。
睞(lài)左闊:斜視左邊,是一望無際的寬闊平原。
回顧:回過頭來。
眺右狹:遠望右邊,峯嶺對聳,形成狹隘的山溝深谷。
日沒:太陽沉沒人海(或下山)。
澗(jiàn)增波:太陽下山時海水漲潮,臨海的江河溝瀆都會提高水位,故言“澗增波”。
嶺逾疊:雲團籠罩于山峯之上,好像又疊加了許多山峯,所以說“嶺逾疊”。
白芷(zhǐ):一種香草。
競新苕(tiáo):跟剛剛發芽的蘆葦競相生長。
綠蘋(píng):一種水草。
齊初葉:剛剛長出的嫩葉大小一致,非常整齊可愛。
摘芳:摘取鮮花香草。
靡諼(mǐxuān):不能忘優。
燮(xiè):和諧。
佳期:指回鄉與親友團聚的日子。
緬(miǎn)無像:遙遠渺茫無影無蹤。
誰雲愜(qiè):哪裏能得舒適愜意。
序
《登上戍石鼓山》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可分爲三個部分。前八句爲第一部分,寫的是將要登山,以及登山的原因。中間六句爲第二部分,寫的是登山時看到的景物。最後四句爲第三部分,寫的是登覽總的感慨,表達了去國離鄉的悒鬱之情。這首詩用筆比較清朗、生動,情景交融,是謝靈運寫景抒情詩之佳作。
賞析
這首詩開頭就寫道:“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把郡守的身份說成是旅人,可見他對職守的態度。這兩句應連成一句讀,就是:旅入的心長久以來憂愁接着憂愁。這是化用《楚辭·哀郢》的句子:“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下兩句寫憂愁的由來:“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故鄉”,似乎是指會稽,但這裏一再說“遙遠”,這就不僅是指出生地,還兼指京都住地了。古人詩文抒發的懷鄉情緒中,往往有戀闕之情的交織。這兩句仍是化用《哀郢》:“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屈原在《哀郢》中一開始就將去國之痛和懷鄉之情打成一片,謝靈運這樣模仿,可以見出其心情的相似。上四句寫他的憂,下面寫解憂的活動。“汩汩莫與娛,發春託登躡。”他說“莫與娛”,可見很寂寞,所以他的登山不是那種情之所至的遊覽,而帶有相當大的勉強性,只是藉此打發打發寂寞罷了。“歡願既無並,戚慮庶有協。”這兩句是說,歸去的願望既然無法實現,那只有希望登高望鄉能緩解一下愁悶。作者同時寫的《郡東山望溟海》有“瞰海庶忘憂”,意思相近。
對於這次登山活動來說,上面八句都可謂之將登,下面就是登覽了。“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寫了東方的大海,西面的山嶺,這就自然有一“闊”一“狹”之感了。“日沒澗增波,雲生嶺逾疊。”這是寫暮景:太陽下山了,初春的寒風吹起了山澗的水波,令人感到絲絲涼意;晚雲一層層起來,縈繞在山頭、橫亙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嶺又增添了許多重疊。“白芷競新苕,綠蘋齊初葉。”白芷這時生出了新莖,綠蘋也長出了新葉。這裏用“競”、“齊”二字,顯出了欣欣向榮的生命的活力。這兩句又是化用《楚辭·招魂》“綠蘋齊葉兮白芷生”。上面是登覽所見,用三個層次寫景。一般評論說,謝詩的景與情是分離的,其實也不盡然,這首詩的寫景中也見出情緒的波動。他是來解憂的,當他極目遠眺時,心胸一時有所擴張(由“闊”字見出),但又很快侷促起來。他憂鬱的內心像有一股無形的力,將他憂鬱的目光從開朗的海面扭轉過去,投向山嶺、深澗,投向和他心境相合拍的地方。在生機勃勃的初春,觸動他感懷的卻是落日晚風、卻是那層層疊疊的山嶺,他聯想到的只是歸途的阻險、關山的難越。他爲解憂而來,卻依然被憂愁所包圍。“極目”以下四句,無一情語,而情自在其中,這就是情景交融的典範。那麼,白芷綠蘋的芳華競秀、賞心娛目,應當說會使他的心境有所欣悅了吧,然而並不這樣。
下面四句就是他的感想。“摘芳芳靡諼,愉樂樂不燮。”這兩句說,摘取芳草而芳草並未使他忘憂,一時愉樂而終不愉快。這是緊接前二句而發的,可見香草紛呈最終也治不了他的心病。“佳期緬無像,騁望誰雲愜!”這兩句說:那回歸的日子不知在何時,即使登高遙望,又叫人怎麼高興得起來呢!這是登覽總的感慨,也是照應前面的“故鄉路遙遠”。這兩句又是化用《楚辭·湘夫人》“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的句子。
這首登覽詩表現的是去國離鄉的悒鬱之情。值得提起的是,作者在此詩中(其實不止此詩)頻繁地襲用屈原作品的語彙和意象,雖然他們思想懷抱差別很大,但在謝靈運本人來說,他認爲自己的被迫外任,是類似屈原的遭遇的。由此也可見出他對宋政權的怨懟憤懣。黃節《謝康樂詩注》引張山來評雲:“寫景不厭其繁,能換面目之故。”其實此詩寫景並不算太“繁”,“能換面目”倒是事實。寫景的六句,三個層次很是清爽,“白芷”兩句尤爲鮮活。這首詩總的來說,用筆比較清朗、生動,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樣平板、生澀和多用玄言。在謝靈運的寫景抒情之作中,這首詩堪稱佳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戍石鼓山:地名。
- 汩汩:(gǔ gǔ)形容水流的聲音或樣子。
- 登躡:攀登。
- 白芷:香草名。
- 苕:(tiáo)古書上指淩霄花。
- 蘋:(píng)水生植物。
- 諼:(xuān)忘記。
- 燮:(xiè)調和。
繙譯
旅客的心長久地充滿憂愁,憂慮一個接著一個。故鄕的路途那麽遙遠,山川陸地難以跨越。汩汩的流水不能帶來歡樂,春天到來寄托於登山遊覽。歡樂的願望既然不能兩全,憂愁的思慮或許可以協調。極力覜望左邊是開濶之処,廻頭看右邊是狹窄之景。太陽落山山澗水波增添,雲朵湧起山嶺更加重曡。白芷競相長出新的淩霄花,綠蘋都長出了最初的葉子。採摘芳草也不會忘記,愉快歡樂不會調和改變。美好的時光遙遠得沒有樣子,縱目遠望誰會說心情愜意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山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旅途憂愁、故鄕遙遠、山水景色以及內心情緒的描寫,展現了一種複襍的心境。“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表現出羈旅之人長久的愁苦。對山川景色的描寫,如“日沒澗增波,雲生嶺逾曡”等,細膩地刻畫了自然之美。同時,詩中也表達了歡樂與憂愁的交織,以及對美好時光難以追尋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無奈。整躰意境悠遠,情感深沉,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