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丈夫如同楊花,很輕浮,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裏久留。海潮雖然只是暫時到來,卻好歹會來。
丈夫啊,我一直思量着,如果真的有仙宮的話,夫妻倆應是幫扶着趕向那裏。誰知道你就像摧花的殘風一樣,那麼薄倖,根本不懂得替我做主,我還有什麼盼頭呢?
注釋
一落索: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兩闋平仄格式,各三仄韻。
紫府:道家稱仙人居所。
相將:相與,相共。
序
《一落索·楊花終日空飛舞》是宋代詞人秦觀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以楊花憑空飛舞漫無根蒂喻男子用情不專,且與雖短暫卻來而有信之海潮構成比對,用思自有精妙之處。下片則表現其雖嗔怪卻仍滿含憧憬,寄望於對方回心轉意,於無奈中見出癡情。全詞借景言情,曲折透露出女子因相思而生埋怨、因埋怨而尋求解脫、解脫無效而再吐怨氣的心理流程,細膩刻畫了她對情郎剪不斷、理還亂的癡情相思。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重在對男子薄倖的怨懟不滿,抒情婉轉而造語淺近。上片以楊花的終日飛舞與海潮短暫迴歸作對照,用心不在前者的飛舞“終日”,看似長久,所取卻在海潮迴歸雖然短暫,但去來有信,行動有期。四句歌詞,卻兩用對比,前兩句是用楊花的終日的“空飛舞”,與其無法長久留駐作對照,後兩句則是用海潮的暫時迴歸,與其“堪憑處”作對比。詞人選取這兩組意象,是有着豐富的內涵的。楊花終日飛舞,實指春景又至,春事再繁,實寓有美人遲暮之感和閨中寂寞之意。海潮的意象就更是含蘊豐富了。唐詩人李益有《江南曲》詩擬閨中怨婦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裏,詞人實際上是翻用其詩意,以海潮雖短卻有信,表達出對男子一去之後即杏無音訊的憤懣和不滿。
下片也是利用兩組意象的對比來抒發詞情:碧雲有路可相將歸去,五更風卻不解與花爲主。在這裏,詞人將女主人公的怨情推進了一層,從上片的單純抱怨,發展到如今的殷切期盼。所謂恨之深,正是因爲愛之摯。在對碧雲歸路的嚮往中,讀者似乎可以感受到閨中人那熾烈迸發的情感熱流,雖然置身孤獨與寂寞之中,但她仍然憧憬着“相將歸去”的美好生活。在對薄倖五更風的責難聲中,我們又似乎可以體味到她對情有所歸心有所屬的人生的美好追求。特別是末句,用“不解與花爲主”作爲對薄倖人的抱怨之辭,很值得品昧。對於一個徹夜未眠的思婦而言,其心緒的煩亂,是可想而知的。這裏,讓閨中人把一腔的怨氣發泄到五更風上,可以說是很切合人物心理的。更妙的是,這一聲抱怨之中,還包含着她滿腹的心思。此女以花自喻,以五更風不知護花惜花的薄倖行爲,比擬男子的薄情寡義,詞情含蓄蘊藉,造語又生新可喜,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妙句。
整首詞抒情流暢清新,佈局工穩,針腳細密,其情感發展的脈絡也是相當明晰的,“奈”、“卻有”、“好”、“肯如”等虛詞,將每句話的前一層意思都作了推進,從中可以體會到抒情主人公的怨情,由無奈到抱怨、到企盼、到最後失落和憤恨,在不斷地向縱深推進或者說上升。但同時,在這種怨憤背後,又顯然有一種殷切的熱望在心頭:對楊花飛舞難駐的無奈,正因爲意在希望兩情長久;對海潮雖說短暫卻守信約的讚頌,用意正在強調彼此貞信的可貴;對紫府碧雲相將歸去的嚮往,無非意在期盼着兩情依依;抱怨五更風的不解與花爲主,又可以看出她對愛的渴望。就是這樣,一取一舍,句意不斷轉換,在對反面做出否定的同時,又對正面作了更大程度的肯定,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彼此穿插、相互交織,用語雖簡,而語意卻豐。除此之外,詞中實際上還暗含有一條更深的隱線,那就是時間線索。詞以楊花飛舞的白晝開頭,以夜深更殘結束,中間作了大膽的省略,在形成前後呼應之時,也暗地裏勾勒出閨中人日夜相思、苦自煎熬的形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奈:怎奈,無可奈何。(奈:nài) 久長:長久。 堪憑処:可以依靠的地方。(堪:kān,能,可以;憑:依靠) 紫府:仙人居住的地方。 相將:相隨,相伴。(將:jiāng,攜帶,帶領) 薄幸:薄情,負心。 }
繙譯
{ 楊花整天在空中徒然地飛舞,怎奈它難以長久地停駐。海潮雖然衹是暫時湧來,但它還有個可以依托的地方。 那通往仙人居住之地的路上佈滿碧雲。真希望能相隨一同歸去。可那如薄情之人的五更風,卻不懂得爲花做主。 }
賞析
{ 這首詞以楊花爲喻,借物抒情。上闋寫楊花終日飛舞卻難以久駐,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暫易逝,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之感。下闋通過對海潮有憑処和楊花無人做主的對比,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無常命運的感慨和對美好歸宿的曏往。同時,詞中以“薄幸五更風”來比喻無情之人,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力度。整首詞意境優美,寓意深刻,將作者的情感與自然景象巧妙地融郃在一起。 }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