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偕行0。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巖下,率僕伕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覆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昌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可爲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訖,矧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仍命餘序而記之。又以吾三人始遊,故目爲三遊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峯下兩崖相鏖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拼音

譯文

平定淮西之亂後的第二年冬天,我從江州司馬改任忠州刺史,元微之從通州司馬改任虢州長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達任所,與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個人相會於夷陵。第二日,微之調轉船頭送我至下牢關。 到第二天,將要別離,而依依不捨,彼此牽引着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了很久。喝酒喝到痛快的時候,聽到石間有泉聲,於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開始就見到一塊石頭,如疊如削,怪異的地方在於像張開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幟。然後看到了泉水,如瀉如灑,奇特猶如懸掛的白絹,又像綿延不斷的絲線。於是我們一起把小船拴於岩石下,帶着僕伕割倒雜草,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連休息帶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絕無人跡,只有水石相激,水清石明,跳珠濺玉,驚動耳目。我們從未時直到戌時,流連忘返。再過了一會兒峽山昏黑,雲破月出,月華忽明忽暗,互相交替。晶瑩奇幻,各種美妙的景象於此地展現。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無法用語言去形容。 就這樣,我們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準備離去,既憐惜於奇景又感傷於將別離,邊驚歎邊說着話。知退說道:“這個地方如此美麗,天地間能有幾處?爲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裏來呢?”我說:“借這件事可以說明另外的事,可以爲之嘆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嗎?”元微之說:“此話對極!況且我們難得相逢,如此地方也不易遇到。現在兩件事湊在一起,豈能不記述一番?就請各自賦古體詩二十韻,寫在石壁上。”並請我寫一篇序以加以記敘。又因爲是我們三人首先到此遊玩,所以把題目取爲“三遊洞”。洞在峽州往北二十里北峯之下,兩崖相銜接的地方。我們希望將來有人知道這個地方,所以詳細地記載了這次遊玩。

注釋

三遊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 平淮西:唐憲宗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憲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吳元濟。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 “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上疏請求捕殺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權貴,被貶爲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四年後,即元和十三年,從江州司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縣)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長官,“司馬”則是州刺史的屬吏。 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詩交好友,時稱元白。元和八年,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也在元和十三年改授虢(guó)州長史,虢州即今河南靈寶。“長史”是州刺史屬下官吏之長。 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春天。 祗(zhī)命:遵命。之:往。 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的字。 三月十日:據上文可知,當爲元和十四年。參:通“三”。參會:指作者、元稹、白行簡三人相會。夷陵:今湖北宜昌。 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反棹(zhào):掉轉船頭。下牢戍:即下牢關,在宜昌西邊。其時元稹出川,已過下牢關;白居易入川,還未過下牢關;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關。 引舟上下:是說彼此牽引着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 “因舍”二句:是說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尋找石間泉聲。 初見石:開始見到的是石頭。 引臂:張開的臂膀。 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幟。 次見泉:接着看到了泉水。 懸練:懸掛的白絹。 不絕線:綿延不斷的線。 相與:一起。維舟巖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芟(shān)蕪:割倒雜草。刈(yì)翳(yì):清除障礙。 危縋(zhuì)滑: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縋:用繩子拴住人、物傳送。 休而覆上:休息一會兒再向上攀登。 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薄:碰擊。 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樣子。鑿鑿:石鮮明的樣子。 跳珠濺玉:形容泉水濺石,像珍珠灑在玉石上那樣跳躍四濺。 未:未時,當今午後一點到三點。戌:戌時,當今晚上七點到九點。訖:至。 去:離開。 俄而:一會兒。 光氣含吐:月光忽而被掩蓋,忽而露出。 互相明滅:明暗交替。 晶熒(yíng):透明閃光。玲瓏:精巧細緻。 象生其中:是說在雲氣月光中出現種種美妙形象。 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名狀:用語言形容出來。 “通夕”二句:是說一夜沒有睡覺,等到天明即將離開。迨(dài):等到。 “斯境”二句:是說這樣的境界美妙極了,世界上還能有幾個呢。 “如之何”三句:意謂爲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裏來呢?“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經由的渡口。“歲代”,年復一年,謂長久以來。“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拋在一邊。 “藉此喻彼”三句:借這件事可以說明另外的事,可以爲之嘆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嘛。“太息”,同“嘆息”。 矧(shěn):況且。 兩偶於是:兩件事(指上文所說“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這裏實現了。偶:相遇。於是:在這裏。 得無述乎:是說怎麼能沒有文章加以記述呢? 古調詩:即古體詩。二十韻:一韻兩句,共四十句。 仍:同“乃”,於是。序:同“敘”,記敘。 目:題目。 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兩崖相廞間:指兩個山崖相銜接的地方。 備書:詳細地記載。

《三遊洞序》是唐朝文學家白居易所寫的一篇序。第一段寫三人相會的情形,第二段寫三人發現並遊覽三遊洞的經過。末段因景傷情,抒寫“憐奇惜別”的感慨。全文敘事簡潔有序,寫景生動逼真,抒情含蘊深邃。

賞析

第一段寫三人相會的情形,着墨不多,而其背景、時間、地點以及人物關係交代得一清二楚。從“微之反棹送予”這一細節中,則可體會到元、白二人的深摯情誼。用筆簡妙,爲下文抒寫惜別之情預作鋪墊。 第二段寫三人發現並遊覽三遊洞的經過,是本文的重點所在。臨別之際,不忍分手,彼此牽引着船,久久地在江中來回航行,忽聞石間泉聲,便下船上岸,步入缺岸尋找。他們一邊循聲探索,一邊觀賞景物。石則觀其形狀之“怪”,像人工着意堆疊和劈削而成;而石鐘乳就像張開的臂膀和下垂的旗幟。泉則賞其勢態之“奇”,像飛瀉,像噴灑,像懸掛的白帶,像不斷的白線。動靜結合,給人如臨其境的感覺。他們又把船拴在岩石下,割雜革,除障礙,進洞遊覽。作者突出“險”、“驚”、“幻”三字。“梯危縋滑”,“休而覆上者”達四五次之多,攀登艱難,寫出洞的險峭、滑溜;水石相擊,發出“磷磷鑿鑿”的巨響,濺出如珠似玉的水花,作者以“驚動耳目”四字,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洞中黃昏,景色奇絕:“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熒玲瓏。象生其中。”寥寥幾筆,便把洞中光彩變幻的景物如畫般地展現,使人目奪神移。這“險”、“驚”、“幻”的景色,描繪得神奇美妙,作者猶有“雖有敏口,不能名狀”的遺憾。 末段因景傷情,抒寫“憐奇惜別”的感慨,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內涵。愛景之奇,惜友之別,二者融爲一體。三人的對話,“且嘆且言”,尤其是作者的慨嘆,藉此喻彼,含英才被貶之意,意味更爲深長。末了,以介紹作序原因、洞名來歷及三遊洞的具體位置作結,收筆從容自然。 這篇文章採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相互映襯、融合、生髮,渾然成篇。語言凝鍊精粹,晶瑩潤暢,且善用比喻,善於描摹,生動地寫出景物的本質特徵,寫作技巧是很高超的。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