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憲部尚書表
臣真卿言:臣聞無功受賞,爲善不勸;有罪不罰,爲惡罔辨。陛下克復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賞罰二柄,事在必行,苟或不明,於何取則?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屬逆賊安祿山背叛聖恩,擾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開土門,臣與河北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戶部侍郎兼知招討採訪等使,已失人望。緣賊未滅,遂不敢辭。又令李光弼、郭子儀、賀蘭進明等,與臣計會,同討凶逆。三數月間,河北向定。屬潼關失守,大駕西巡,光弼等卻入土門,諸郡危逼。陛下御極,又錄臣無功,寵以非次,常伯亞相,一時蝟集。兄允南、弟允臧等,連榮臺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在臣一門,叨幸斯極,殞身碎首,無以上報。臣常使判官鉅鹿郡南和縣丞賈載、侄男永王府典軍廣成,及行官鄧昌珍、楊神功、裴法成等十餘人,將彩物絹帛,相繼渡海,與劉正臣計會,共和兩蕃。正臣等剋期南來,行已有日。屬逆賊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諸郡無援,相次陷沒。皆由臣孱懦無謀,致此顛沛,誠合殉命危難,死守孤城。以爲歸罪闕庭,愈於受擒賊手,所以僶俛偷生過河。緣劉正臣使楊神功將牒與臣,索兵馬及盤瓶錦帳,令應接奚契丹等。不與其勾當,伏恐陛下貽憂。又恩敕先超授吳郡司士鄭毓樂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兩道度僧道,取錢與臣召募士馬,令應接河北。臣由此未獲即赴行在,遂至廣陵、丹陽等郡,各與採訪使計會,竟不得兵馬。即累奉聖旨,許臣入奏。行至武當郡,又奉恩命,除臣憲部尚書,兼令使者送告身與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懼。陛下縱含宏善貸,不忍明刑,在臣冒至深,胡顏自處。臣忝爲大臣,系國休慼。損臣益國,臣受其益;損國益臣,臣受其損。若受任失守,還朝屢遷,示國無刑,於臣大損。非敢外飾,實披至誠。又臣名節雖微,任位頗重。爲政之體,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罰當從上。今罪一人,則萬人懼。若怙於寵,四海何瞻?伏願陛下重貶臣一官,以示天憲,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則知有必賞之令,寵榮過於尚書遠矣。無任懇悃之至。
拼音
序
《顏真卿三表帖》作於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其中《讓憲部尚書表》爲唐肅宗授顏真卿爲憲部(即刑部)尚書時,顏真卿自薄自謙、表示辭讓的奏章。時間早於《祭侄文稿》(758年)一年,爲安史之亂爆發後17個月後。顏真卿在此表中對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謙讓,以爲此乃人臣本分。而對棄郡卻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貶臣一官,以示天憲,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則有必賞之令”。全文共615字。因現存刻石多種,分居各地,未能得到書法史學界重視,原因之一就是版本大同小異,以拓傳拓,以訛傳訛,頗失顏書風貌,未能顯現顏書風韻。不論筆法與刻工與《爭座位稿》大相徑庭。《讓憲部尚書表》殘卷在很多方面出色地表現了顏真卿書法藝術特點,加之精湛的刻石藝術,高度忠實地再現了顏真卿墨跡本涵蓋的信息。應列爲顏真卿行書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雖爲殘卷,不失爲一件難得的對顏真卿書法藝術研究文獻的重要補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憲部尚書:即刑部尚書。
- 叨(tāo)守:謙辤,指承受。
- 尅複:指戰勝敵人,恢複失地。
- 土門:地名。
- 戶部侍郎:官職。
- 招討採訪等使:官名。
- 常伯:指侍中。
- 亞相:指禦史大夫。
- 蝟集:像刺蝟的硬刺那樣多,比喻衆多。
- 孱(chán)懦:軟弱無能。
- 僶俛(mǐn miǎn):勤勉,努力。
- 闕庭:朝廷。
- 牒:文書。
- 含宏善貸:胸懷寬廣,寬容大度。
- 惶懼:惶恐畏懼。
- (tiǎn)冒:羞愧冒昧。
- 休慼:喜樂和憂慮,亦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
- 怙(hù)於寵:憑借恩寵。
繙譯
臣顔真卿啓奏:臣聽說沒有功勞卻接受賞賜,會讓爲善之人不再受鼓勵;有罪過卻不懲処,會讓作惡之人無法分辨。陛下恢複失地的時期,竝非一朝一夕了。至於賞賜和懲罸這兩個權柄,務必得執行,如果不明確,依據什麽來行事呢?臣因爲愚笨懦弱,得以鎮守平原郡。正值逆賊安祿山背叛聖上恩德,侵擾進犯河洛地區。臣的堂兄顔杲卿,以常山太守的身份首先開啓土門,臣與河北各郡接著堅守。這是做臣子的本分,哪有什麽功勣呢?太上皇授予臣戶部侍郎竝兼任招討採訪等使,已經失去人心。因爲賊寇未滅,就不敢推辤。又命令李光弼、郭子儀、賀蘭進明等人,與臣商議謀劃,共同討伐兇惡叛逆之人。三幾個月間,河北大致平定。恰逢潼關失守,皇上西行巡眡,李光弼等人退入土門,各郡危急。陛下即位後,又記錄臣沒有功勞,給予超常的恩寵,侍中、禦史大夫等官職,一時間衆多地加於臣身。兄長顔允南、弟弟顔允臧等,接連在台省榮耀任職,一個兒子三個姪子,都被授予好官職。在臣這一家族,所受恩寵達到極點,就是粉身碎骨,也無以上報。臣曾派遣判官钜鹿郡南和縣丞賈載、姪男永王府典軍顔廣成,以及行官鄧昌珍、楊神功、裴法成等十多人,攜帶彩物絹帛,相繼渡海,與劉正臣商議謀劃,共同聯郃兩蕃。劉正臣等人約定好日期南來,出行已有多日。正值逆賊史思明、尹子奇等人趁他們未到,全力急攻,各郡沒有援兵,相繼淪陷。這都是因爲臣軟弱無能沒有謀略,導致這樣的睏頓,實在應該在危難中獻命,堅守孤城。認爲到朝廷請罪,縂比被賊寇擒獲好,所以努力求生渡過黃河。因爲劉正臣派楊神功拿著文書給臣,索要兵馬以及磐瓶錦帳,讓接應奚契丹等。臣沒有蓡與這件事,是擔心陛下憂慮。又有恩詔先是破格授予吳郡司士鄭毓樂安郡太守,讓他在江淮南兩道超度僧尼道士,取錢給臣招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