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 · 陽春曲 · 贈茶肆
茶煙一縷輕輕颺,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賽維揚。非是謊,下馬試來嘗!
【其二】
黃金碾畔香塵細,碧玉甌中白雪飛,掃醒破悶和脾胃。風韻美,喚醒睡希夷。
【其三】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
【其四】
龍團香滿三江水,石鼎詩成七步才,襄王無夢到陽台。歸去來,隨處是蓬萊。
【其五】
一甌佳味侵詩夢,七碗清香勝碧簡,竹爐湯沸火初紅。兩腋風,人在廣寒宮。
【其六】
木瓜香帶千林杏,金橘寒生萬壑冰,一甌甘露更馳名。恰二更,夢斷酒初醒。
【其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餘香在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其八】
龍鬚噴雪浮甌面,鳳髓和雲泛盞弦,勸君休惜杖頭錢。學玉川,平地便升仙。
【其九】
金樽滿勸羊羔酒,不似靈芽泛玉甌,聲名喧滿岳陽樓。誇妙手,博士便風流。
【其十】
金芽嫩採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其一】
一縷縷清煙輕輕地飄颺,攪動着茶四座都是香氣,烹煎的高手在揚州舉世無雙。這不是吹牛說謊,請下馬來品嚐!
注釋
蘭膏:澤蘭煉成的油,可點燈。此借指茶的水色。
維揚:揚州的別稱。
序
我國的茶文化雖不如酒文化歷史悠久,但種茶飲茶之習並不晚出。雖舊本中“茶”字尚作“荼”。直到唐代“荼”才省作“茶”,但茶的地位已可略見,所以將“荼”省作“茶”,與種茶、飲茶盛行有關。自第七、八世紀以來,南北各地、上下人士都喜歡茶,唐德宗始行茶法以徵稅,可見茶的經濟價值。唐代陸羽著《茶經》三半輩子,翔實記載茶的產、採、烹、飲,則見其時飲茶之盛。至元朝,市朝之盛也不亞於宋,茶肆極多。我們可以設想李德載生性嗜茶,經常品茗於此,很可能是應主人之請,書此十支《陽春曲》,既可清謳誤賓,遊戲文字,以資笑樂,又可權作廣告,爲之延譽,招徠茶客。我們雖不知作者身世,但沉抑下僚、鬱郁失意者常有應諧雜出之作,於此亦可推見。
賞析
李德載《陽春曲》共十首,都以賣茶人的口吻吟唱,此選二首,一讚茶香,一讚茶品質上乘,聲聞天下。這也是早期的廣告語,語詞較爲生動活潑。以第一首為例,此曲誇贊茶肆烹茶師傅的高超功夫。開頭兩句描寫的是茶肆中烹茶的情景,接著贊揚烹茶師傅的高超技藝,都是從正面加以敘述和評價的。最後兩句以店家招徠叫賣的語氣,請人品嘗,強調了前面內容的真實可信,同時進一步誇贊茶館中的茶。這首曲子語言雅俗兼容,風格清新明快,使之呼之欲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呂:古樂十二律的第六律。
- 陽春曲:曲牌名。
- 茶肆:茶館。
- 蘭膏:古代用澤蘭子鍊制的油脂,可以點燈。
- 維敭:敭州的別稱。
- 金芽:新採摘的茶芽。
- 雪乳:白色的乳液,這裡形容茶湯。
繙譯
一縷茶菸輕輕上敭,攪動得整個屋子都充滿了香氣。烹茶煎茶的絕妙手藝能勝過敭州。這可不是說謊,下馬來試試就知道了!新採摘的茶芽帶著枝頭的露水,茶湯的香氣如同浮著塞上的酥油般美妙。我家的奇特茶品世間獨一無二。您聽好啦,聲名和價格在京城都十分顯著。
賞析
這首曲子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茶肆中的茶香、茶藝和茶品的珍貴。首句寫茶菸輕敭,烘托出茶香四溢的氛圍。接著強調烹煎手藝高超,竝用“非是謊”來突出所言非虛。後幾句則著重描寫茶葉的鮮嫩和茶湯的美妙、獨特,彰顯其品質之優。全曲簡潔明快,語言通俗,不僅讓人感受到茶的魅力,也展現了茶肆的獨特風情。
相关推荐
- 《 普天樂 · 詠世 》 —— [ 元 ] 張鳴善
- 《 雙調 · 慶東原 · 次馬致遠先輩韻(二首) 》 —— [ 元 ] 張可久
- 《 雙調 · 賣花聲 · 悟世 》 —— [ 元 ] 喬吉
- 《 雙調·清江引 》 —— [ 元 ] 張可久
- 《 雙調 · 折桂令 · 憶別 》 —— [ 元 ] 劉庭信
- 《 越調 · 柳營曲 · 嘆世 》 —— [ 清 ] 馬謙齋
- 《 雙調 · 水仙子 · 喻紙鳶 》 —— [ 元 ] 無名氏
- 《 黃鐘 · 刮地風 · 別思 》 —— [ 元 ] 趙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