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 · 水仙子 · 居庸關中秋對月

一天蟾影映婆娑,萬古誰將此鏡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廣寒宮好快活,碧天遙難問姮娥。我獨對清光坐,閒將白雪歌,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
拼音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注釋

蟾影:月影。相傳月中有蟾蜍,故以“蟾”爲“月”的代稱。婆娑:形容月中桂樹影子舞動的樣子。 此鏡:指月。 廣寒宮:傳說唐明皇遊月中,見一大宮殿,榜曰“廣寒清虛之府”。見《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後人因稱月宮爲“廣寒宮”。 “碧天遙”句:姮娥,即嫦娥,相傳是月宮的仙女。 清光:清冷而明亮的月光。 白雪歌:古代楚國比較高雅的樂曲。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雙調·水仙子·居庸關中秋對月》是元代文人宋方壺創作的一首曲子。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描繪出一個天無纖塵,月光皎潔的中秋之夜的獨特境界,引人入勝。“萬古誰將此鏡磨”逞才發揮,就月聯想,由眼前思及“萬古”,把時間擴展到了無限遙遠,誘人尋思。後面“我獨對清光坐”,突出了一個孤獨者的自我形象,與在廣寒宮過快活生活的仙女們形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獨寂寞的不滿情緒。這首曲子點到即止,有意不說明,給讀者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一天蟾影:一輪明亮如蟾蜍的月亮。,chán,古人常用來比喻月亮。
  • 婆娑:形容月光搖曳,姿態優美。
  • 廣寒宮:傳說中月宮,嫦娥居住的地方。
  • 姮娥:即嫦娥,神話中的月亮女神。
  • 白雪歌:指《陽春白雪》一類高雅的歌曲,此處藉以表達清高之志。

翻譯

滿天的月光搖曳生姿,彷彿是經過千萬年的打磨才如此明亮。每年中秋,月亮都圓滿無缺,月宮裏的嫦娥想必過得逍遙自在。雖然遙遠的天際無法與她直接交談,但我獨自面對這清冷的月光,悠閒地唱着高雅的歌。月亮啊,你享受着團圓,我卻只能獨自品嚐這寂寞!

賞析

這首元曲通過居庸關中秋賞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月宮生活的遐想和自身的孤獨感。"一天蟾影映婆娑"描繪出月色的迷人,"廣寒宮好快活"則流露出對神祕月宮的嚮往和對嫦娥生活的想象。"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一句,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的孤寂和對家庭團聚的渴望,展現出中秋佳節時人們常有的思鄉之情。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富有詩意。

宋方壺

元末明初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生卒年不詳,名子正。元惠宗至正初年,曾客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來往湖山之間。後因「海內兵變,西北州郡毒於侵暴屠燒,而編民於死者十九」。便移居華亭,築室於鶯湖之西,「闢室若干楹,方疎四啓,晝夜長明,如洞天狀。有石焉嶄然而獻秀,有木焉鬱然而交陰。蓋不待馭冷風度弱水而坐致『方壺』之勝,因掲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連雲,膏腴接壤,所欲旣足而無求於外,日坐『方壺』中,或觴或弈」。又,傳説有仙山名「方壺」,而子正「不擇地而有其樂,則非『方壺』而『方壺』也」。可見他多年正是過著一種隱居生活(參見《淸江貝先生集》中《方壺記》)。工散曲,其曲作中多不滿元世,鄙棄官場,恨惡姦黨,同情下層妓女,以及對大明王朝的擁護。明·寧獻王朱丹丘《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現存套數五套、小令十三首。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