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碑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戍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悠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拼音
譯文
大秦先祖建國,在那輝煌昔日,子孫世襲稱王。
討伐叛亂逆賊,威名震動四邊,武力直達遠方。
犬戎敢不遵奉,歷時數十年間,掃滅六國豪強。
登基二十六年,上天授我尊號,孝道明顯昭彰。
大業既已成就,於是施恩天下,親自巡幸四方。
登於嶧山之巔,羣臣競相跟從,沐浴天恩榮光。
追憶戰國亂世,各國分土建邦,災禍從此釋放。
攻戰無止無休,鮮血浸染荒郊,一如遠古蠻荒。
華夏雖無萬世,聖明五帝三皇,誰可療此惡瘡?
唯我大秦始皇,天下定於一邦,再無戰禍創傷。
消滅災荒禍害,百姓安康寧定,福澤久遠綿長。
羣臣稱頌不盡,刻於嶧山石上,功業永傳萬方。
注釋
其於久遠也:“其”通“期”。
序
《嶧山碑》即《秦嶧山碑》的簡稱,《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羣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自來。昔徐鉉在江南,以小篆馳名,鄭文寶其門人也,嘗受學於鉉,亦見稱於一時。原石爲北魏太武帝推毀,存本文寶言是鉉所摹,文寶又言嘗親至嶧山訪秦碑,莫獲,遂以鉉所摹刻石於長安,世多傳之。
賞析
其形式皆為四言韻文,字跡橫平竪直,布白整齊,筆畫挺勻剛健,風格端莊嚴謹,一絲不苟,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整齊化一、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範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一的。這些刻文,對後世碑刻銘文書法都有一定的影響。
唐張懷懽在《書斷》中將李斯的小篆定為「神品」,贊曰:「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稱其用筆「骨氣豐勻,方圓絕妙」,由此可知李斯的書法結體穩健勻稱,法度謹嚴,故書界有「學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陽冰)」之說。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範。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認為此碑線條粗細勻稱,用筆似乎簡單,甚至以為用禿筆或將筆尖剪掉書寫即可完成,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原因是未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對小篆筆法沒有作深入瞭解所致。倘若將《嶧山碑》解析解讀後便可發現,其線條是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它使人們在圓勻勁挺的點畫中,仍能品出雋永超逸的韻味。可以說,《嶧山碑》線條的墨跡呈現應當是鮮活的,跳蕩的。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線條自然的粗細變化及書寫時的節奏變化,切忌把它當成板滯僵硬的美術體對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維初在昔:指從古代開始的時候。
- 嗣世稱王:繼承祖業,成爲王者。
- 討伐亂逆:平定叛亂和不法之徒。
- 威動四極:威勢震懾四方。
- 戍臣奉詔:守邊將領接到命令。
- 廿有六年:即二十六年。
- 上薦高號:提升至尊貴的封號。
- 孝道顯明:孝順的行爲受到讚揚。
- 泰成:盛世景象。
- 降專惠:給予特殊的恩惠。
- 黔首:古代對百姓的稱呼。
- 泰古:遠古時代。
- 一家天下:天下統一。
- 兵不復起:戰爭不再發生。
- 黔首康定:人民生活安定。
- 利澤長久:恩澤流傳長遠。
- 金石刻:刻在石頭上的文字。
- 襲號:沿襲前代的稱號。
- 成功盛德:卓越的功績和美德。
翻譯
皇帝建立國家,始於遙遠的過去,繼位者相繼稱王。 他們平定叛亂,威名傳遍四方,憑藉武力和正義行事。 守邊將士遵從命令,不久就消滅了六個強大的對手。 二十六年後,皇帝升至尊貴地位,孝順之道格外顯赫。 在盛世之後,他給予特別恩惠,親自巡視遠方。 他登上嶧山,羣臣隨行,心中思緒深遠。 回想起混亂的時代,分割土地建立諸侯國,導致爭端不斷。 戰爭日日上演,鮮血染紅田野,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歷經無數世代,直到五帝時期,都無法阻止這樣的紛爭。 如今的皇帝,統一了天下,再無戰火。 災難消除,百姓安樂,恩澤長久。 大臣們記錄這些事蹟,刻在石碑上,永載史冊。 皇帝說:「這些金石刻文都是始皇帝的作爲,後續者沿用此號,刻文中不應只稱始皇帝。爲了長遠,如果後人繼續,應提及他們的功績和美德。」
賞析
這首詩是秦朝丞相李斯爲紀念秦始皇而撰寫的碑文,頌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法制、安定天下的偉大功績。通過描述始皇帝的威嚴、仁政和長遠眼光,展現了秦朝初期的強大與繁榮。同時,它也反映了當時對歷史傳承和君主權威的認識,以及對後世子孫的告誡。碑文中的「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等表述,體現了秦始皇追求和平統一的理想。整篇詩文語言凝練,寓意深刻,是研究秦朝歷史的重要文獻。

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爲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爲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爲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爲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爲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爲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爲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僞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後爲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