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東集》序
註釋
- 八音: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爲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八種不同質材所制。
- 痝(máng):混亂。
- 嚮(xiàng):同「向」,傾向。
- 貞元:唐德宗年號。
- 竒(qí):同「奇」。
- 雋(juàn):同「狷」,指拘謹。
- 詘(qū):同「屈」,屈服,折服。
- 革(jí):通「亟」,急,危急。
翻譯
樂器之聲和政事相通,而文章也隨時代而有高低變化。夏、商、週三代的文章,到戰國時期就有了弊病,經歷秦、漢又興起。漢代的文章,到三國魏晉等國時期又有了弊病,唐朝興起又再次興起。政事混亂土地分裂,日月星辰五嶽之氣分散。最美的音樂不完整,所以必定要統一之後纔會再次大大振作。起初,貞元年間,皇上正傾向於文章,光輝閃耀,向下裝飾萬物。天下的文士爭相顯示自己的專長,與時俱進而奮起,燦爛得如同滿天繁星,而光芒寒冷色澤純正,讓人望見就敬重的,只有五個人罷了。河東的柳子厚,就是讓人望見就敬重的那個人吧!子厚一開始在貞元初年憑藉童子之身就有了奇特的名聲,到了貞元九年,成爲有名的進士。過了十九年,任監察御史。二十一年,憑藉文章居首位,進入尚書省,任禮部員外郎。這一年,因爲豪放、拘謹不夠檢點而受挫折,出任邵州刺史。又被貶去輔佐永州。居住十年,有詔書徵召,不被任用。於是做了柳州刺史。過了五年,不能被召回。病情危急,留下書信給其朋友中山劉禹錫說:「我不幸,最終因被貶而死,把遺稿麻煩老朋友。」劉禹錫拿着書信哭泣,於是編次成四十五篇,在世上流傳。子厚逝世後,昌黎的韓退之寫了他的墓誌,並且寫信來悼念說:「悲哀啊!像這樣的人不長壽。我曾評論他的文章,雄奇深厚典雅剛健好像司馬遷,崔駰、蔡邕不值得稱讚。」安定的皇甫湜對於文章很少有推崇謙讓的,也認爲韓退之的話是對的。凡是子厚的姓名、官職、年齡以及立身行事的大概情況,有韓退之的墓誌和祭文在。現在附在第一封信的後面。
賞析
這篇序文主要是劉禹錫對柳宗元一生經歷和文學成就的記敘與評價。文中強調了文章與時代的關係,論述了不同時期文章的興衰變化。接着詳細敘述了柳宗元從少年成名到仕途坎坷,最終客死他鄉的經歷,突出了他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和令人敬佩之處。同時通過引用韓愈和皇甫湜對柳宗元文章的高度評價,進一步彰顯了柳宗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整體行文流暢,既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懷念與惋惜之情,也對柳宗元給予了極高的讚譽,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