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香山湛上人

朝遊訪名山,山遠在空翠。 氛氳亙百里,日入行始至。 杖策尋故人,解鞭暫停騎。 石門殊豁險,篁逕轉森邃。 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 平生慕真隱,累日探奇異。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歸寺。 松泉多逸響,苔壁饒古意。 谷口聞鐘聲,林端識香氣。 願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空翠:指山林中的青色霧氣。
  • 氛氳(fēn yūn):形容霧氣、雲氣濃郁的樣子。
  • 亙(gèn):橫貫,延續不斷。
  • 杖策:拄着柺杖。
  • 解鞭:解下馬鞭,意爲下馬。
  • 石門:兩邊山峯對峙如門的地方。
  • 殊豁險:特別開闊險峻。
  • 篁(huáng)徑:竹林中的小路。
  • 森邃:幽深。
  • 法侶:指一起修行的僧友。
  • 野老:鄉下老人。

翻譯

清晨出門去尋訪那著名的山巒,可山在遙遠之處被青山翠霧遮擋。山間霧氣瀰漫,連綿百里,直到太陽西沉我才終於到達。 我拄着柺杖去尋覓老朋友,解下馬鞭暫時停下坐騎。石門之地格外開闊險峻,穿過竹林的小路愈發幽深。 和修行的友人欣喜相逢,通宵達旦傾心交談毫無睡意。我一生都羨慕真正的隱士,這幾日探尋的景色奇妙又特別。 鄉下的老人清晨下田勞作,山中的僧人傍晚回到寺院。松濤清泉發出許多閒適的聲音,長滿青苔的山壁充滿古樸之意。 在山谷口能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在樹林頂端似乎能聞到香氣。我真希望能投身在這座山中,將身世全都拋棄不再掛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尋訪香山湛上人的過程及山中見聞與感受。開篇點明尋訪名山,路途遙遠霧靄連綿;接着敘述到達後尋覓友人,展現石門、竹林等沿途清幽險峻的山間風景。與友人相見後的清談,體現出情誼深厚。詩中描繪了山中野老、山僧的日常,鬆泉、苔壁之景,充滿濃郁的田園與山林氣息,有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祥和。最後表達詩人願拋棄身世投身此山的願望,流露出對塵世的厭棄與對山中隱逸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通過細膩的描寫,營造出一幅清幽淡遠的畫卷,體現出孟浩然詩歌淡中有味、意境深遠的獨特風格 。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