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多景樓

· 陸游
江左佔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渺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竈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遊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拼音

所属合集

#水調歌頭

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陸游三十九歲 ,以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出任鎮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時金兵方踞淮北,鎮江爲江防前綫。多影樓在鎮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內。北固下濱大江,三面環水,登樓遙望,淮南草木,歷歷可數。這年十月初,陸游陪同知鎮江府事方滋登樓遊宴時,內心感嘆而寫下此詞賦。 詞的上闋追憶歷史人物,下闋寫今日登臨所懷,全詞發出了對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 開始從多景樓的形勢寫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連山」,再「危樓」,鏡頭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由鳥瞰到局部,最後大特寫點題。這本來是描寫景物常見的手法,陸遊寫來卻更加具有特色。他選擇滾滾長江、莽莽群山入畫,襯出煙雲縹緲、似有若無之産矗立著的一座高樓 ,攝山川之魄 ,爲斯樓之骨,就使這「危樓」有了氣象,有了精神。姜夔《揚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開篇,同樣步步推近,但情韻氣象兩者完全不同。陸詞起則蒼莽橫空 ,氣象森嚴;姜則指點名勝,用筆從容平緩。當然,這是由於兩位詞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決定的。姜詞一味低徊,純乎黍離之悲,故發端紓緩;陸則寄意恢復,於悲壯中蓄雄健之氣。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歷史上的風流人物,故起則昂揚,承則慷慨,帶起「鼓角」一層五句,追憶三國時代孫、劉合兵共破強曹的往事 。烽火明滅 ,戈甲耀眼,軍幕星羅,而以「連空」、「萬竈」皴染,驟視之如在耳目之前,畫面雄渾遼闊。加上鼓角隨風,悲凉肅殺,更爲這遼闊畫面配音刷色,與上一層的滾滾長江、莽莽群山互相呼應襯託,江山人物,相得益彰。這樣,給人的感受就絶不是低徊於歷史的風雨中,而是激起圖強自振的勇氣,黃戈躍馬豪情。上闋情景渾然一體,過拍處更是一派豪壯。 然而,孫劉已杳,天地悠悠,登臺浩歌,難免愴然泣下,故換頭處以九字爲三頓,節奏峻急,露草風枝,繪出秋容慘淡,情緒稍轉低沉。接下去「使君」兩句又重新振起,展開今日俊彥登樓、賓主談笑斥的場面,敷色再變明麗。「古今愁」啓下結上。「古愁」啓「 襄陽登覽」下意,「今愁」慨言當前。當前可愁之事實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張浚北伐,兵潰符離,宋廷從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談恢復,實則輸幣乞和,靦顔事金。「日者雖嘗詔以縞素出師,而玉帛之使未嘗不躡其後 」,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臨安,到鎮江去做通判,去君愈遠,一片謀國這忠,永無以自達於廟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國身世之愁,紛至沓來,故重言之曰「古今愁」。 但志士的心,幷沒有因此而灰心。事實上,山東、淮北來歸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歸宋若有數十萬,可見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國事,也是可以解決的。因此,雖烽煙未息,知府方滋就攜群僚登樓談笑風生。他的這種樂觀情緒,洗盡了詞興心中的萬千憂愁。這一層包孕的感情非常複雜,色彩聲情,錯綜而富有層次,於蒼凉中見明快,在飛揚外寄深沉。最後一層,用西晉大將羊祜(字點子)鎮守襄陽,登臨興悲故事,以古況今,前三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抑壓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陽遺恨」即是指羊祜志在滅吳而在生時未能親手克敵完成此大業的遺恨詞。意在這裏略作一頓,然後以高唱轉入歇拍,藉羊祜勸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樣,爲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萬世之奇勛,垂令名於千載,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晉人,與「古徐州」之爲晉代地望回環相接,收足全篇。 這首詞記一時興會,寓千古興亡,容量特大,寄慨遙深 ,後來 ,張孝祥書而刻之於崖石,題記中有「慨然太息」之語;毛開次韻和歌,下闋有「登臨無盡 ,須信詩眼不供愁」之句 。「詩眼不供愁」之句。 「詩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領會放翁有所期待、幷未絶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後,另一位豪放詞人陳亮也曾以《念奴嬌》賦多景樓,有「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的感慨萬千之語。陳亮此闋,較之陸詞更爲橫肆痛快。詞人著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應視爲南北天限,當長驅北伐,收復中原。與放翁之感慨抑鬱者,意境大不相同。陳亮平生之懷,一寄於詞,慣以詞寫政治見解 。他這一闋《多景樓》,純然議論戰守,縱談攻防,自六朝王謝互今之廟堂,特別是對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勢 ,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中原」的失敗論者,明指直斥,豪無顧忌,其精神可流傳千古。但作爲文學作品諷誦玩味 ,終覺一瀉無餘,略輸蘊藉風致,不如陸作之情景相生,萬感橫集,意境沉綿,三復不厭。借用近人陳匪石《聲執》中兩句話説,陳之詞「氣舒」,故「勁氣直達,大開大闔」;陸之詞「氣斂」,故「潛氣內轉,百折千回」。陳如滿弓勁放,陸則引而不發。陸較陳多積蓄,多意蘊,因此更顯得沉著凝重,悲慨蒼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江左:江東,長江下游以東地區。
  • 縹渺(piāo miǎo):高遠隱約貌。
  • 危樓:高樓。
  • 貔貅(pí xiū):古籍中的兩種猛獸,多連用以比喻勇猛的戰士。
  • 叔子:西晉羊祜(hù)的字。

翻譯

江東一帶據有險要形勢,數這裏最是古老的徐州。羣山連綿如畫卷,優美之處高高聳立着高樓。鼓角迎着風傳來悲壯之聲,烽火在夜空裏忽明忽暗,讓人回憶起孫劉當年的事蹟。兵甲閃耀着亮光綿延千里,衆多的營帳裏住着勇猛的戰士。 露水沾溼了草木,秋風吹落了樹葉,這正是一年的秋季。使君您豪邁奔放,談笑間洗去了古今的憂愁。看不見像襄陽羊祜那樣去登覽山水,磨滅的遊客不計其數,留下的遺憾深沉難以消散。只有羊祜流傳千年,名聲與漢江一同流淌。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鎮江形勢,緬懷歷史上在此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抒發了詞人心頭的感慨與惆悵。下片描寫秋色及由此觸發的感慨,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追思和敬仰,以及對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感嘆。全詞意境壯闊,筆力雄健,在蒼涼悲壯之中又透露出一種慷慨激昂的情緒,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詞中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歷史場景,營造出恢弘的氛圍,同時也展現出詞人對國家命運和個人抱負的思索。

陸游

陸游

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務觀,號放翁。陸陶山孫,陸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兩浙轉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因論恢復,爲檜黜落。檜死,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始爲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紹興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八十五》)。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大理寺司直(《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十九》)。因論龍大淵、曾純甫招權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説張魏公用兵論罷。乾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記》)。乾道八年(1172年),應王公明辟,爲四川宣撫使幹辦公事。其後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帥蜀,爲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詩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撫州廣壽禪院經藏記》)。以奏發粟賑濟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軍器少監。宋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録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十二·五十四》)。閑居十餘年。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詔同修國史,實録院同修撰,兼祕書監(《南宋館閣續録·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寶謨閣待制致仕。開禧三年(1207年),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與尤遂初、楊誠齋、范石湖並稱爲「南渡後四大家」。工詩、詞、散文,亦長於史學,著作繁富。今存詩九千餘首,其詩內容極爲豐富,風格雄渾豪放,多沈鬱頓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及詩篇,但亦富氣吞殘虜之概。楊升菴謂「放翁辭,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南唐書》、《老學菴筆記》等。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陸游傳》。 ► 93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