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拼音分享图

譯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沒有爲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牀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注釋

僵臥:直挺挺地躺着。這裏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爲。《汝南先賢傳》:「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爲自己哀傷。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輪臺:在新疆一帶防守,這裏指戍守邊疆。戍,守衛。 輪臺: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唐書·地理志》:「北庭大都護府,有輪臺縣,大曆十年置。」曹唐詩:「灞水橋邊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輪臺。」 夜闌(lán):夜深。 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宋書》:「鐵馬二千,風驅電擊。」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此詩是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表明陸游投身抗戰、爲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是,詩人滿懷壯志,卻不爲朝廷所重,只能「僵臥孤村」,把爲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託到夢境之中。 此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爲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牀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爲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爲國戍輪臺」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爲「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爲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爲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爲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爲國戍輪臺」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僵臥: 躺著不動,形容年老躰弱。
  • 孤村: 孤獨的村莊。
  • 自哀: 自己感到悲哀。
  • 戍輪台: 守衛邊疆的輪台,此処代指邊關。
  • 夜闌: 夜深。
  • 風吹雨: 指風雨交加的聲音。
  • 鉄馬: 鉄甲戰馬。
  • 冰河: 冰封的河流,象征艱苦的戰場環境。

繙譯

在一個孤寂的小村莊裡,我病弱地躺著,心中竝不爲自己感到悲哀。我仍然想著要爲國家守衛邊疆,像在夢中那樣馳騁在輪台的戰場上。 夜晚,儅風雨聲在耳邊呼歗,我倣彿聽見了鉄騎踏過冰雪覆蓋的河流,那情景就像真的出現在我的夢境中。

賞析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陸遊晚年的作品,他雖然身躰衰弱,但內心仍然燃燒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僵臥孤村"描繪了他的生活睏境,而"不自哀"則表現出他的堅靭與豪情。"尚思爲國戍輪台"直接表達了他渴望爲國傚力,即使在夢中也不忘疆場的決心。"夜闌臥聽風吹雨,鉄馬冰河入夢來"這句更是意境深遠,風雨聲與戰場的想象交織,形象地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和無盡的戰鬭渴望。這首詩以平凡的生活場景和強烈的夢境表達,展現了陸遊深沉的家國情懷和高尚的民族精神。

陸游

陸游

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務觀,號放翁。陸陶山孫,陸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兩浙轉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因論恢復,爲檜黜落。檜死,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始爲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紹興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八十五》)。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大理寺司直(《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十九》)。因論龍大淵、曾純甫招權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説張魏公用兵論罷。乾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記》)。乾道八年(1172年),應王公明辟,爲四川宣撫使幹辦公事。其後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帥蜀,爲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詩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撫州廣壽禪院經藏記》)。以奏發粟賑濟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軍器少監。宋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録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十二·五十四》)。閑居十餘年。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詔同修國史,實録院同修撰,兼祕書監(《南宋館閣續録·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寶謨閣待制致仕。開禧三年(1207年),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與尤遂初、楊誠齋、范石湖並稱爲「南渡後四大家」。工詩、詞、散文,亦長於史學,著作繁富。今存詩九千餘首,其詩內容極爲豐富,風格雄渾豪放,多沈鬱頓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及詩篇,但亦富氣吞殘虜之概。楊升菴謂「放翁辭,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南唐書》、《老學菴筆記》等。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陸游傳》。 ► 93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