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成公 · 成公八年
【經】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晉欒書帥師侵蔡。公孫嬰齊如莒。宋公使華元來聘。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秋七月,天子使召伯來賜公命。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晉侯使士燮來聘。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人、邾人代郯。衛人來媵。
【傳】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季文子餞之,私焉,曰:「大國制義以爲盟主,是以諸侯懷德畏討,無有貳心。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今有二命曰:『歸諸齊。』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簡。』行父懼晉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韓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是行也,鄭伯將會晉師,門於許東門,大獲焉。
聲伯如莒,逆也。
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禮也。
晉趙莊姬爲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爲亂。」欒、郤爲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爲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秋,召桓公來賜公命。
晉侯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於莒。與渠丘公立於池上,曰:「城已惡!」莒子曰:「闢陋在夷,其孰以我爲虞?」對曰:「夫狡焉思啓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唯然,故多大國矣,唯或思或縱也。勇夫重閉,況國乎?」
冬,杞叔姬卒。來歸自杞,故書。
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公賂之,請緩師,文子不可,曰:「君命無貳,失信不立。禮無加貨,事無二成。君後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將復之。」季孫懼,使宣伯帥師會伐郯。
衛人來媵共姬,禮也。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八年春季,晉景公派遣韓穿來魯國談到關於汶陽土田的事,要把汶陽之田歸還給齊國。季文子設酒給他餞行,和他私下交談,說:“大國處理事務合理適宜,憑這個作爲盟主,因此諸侯懷念德行而害怕討伐,沒有二心。說到汶陽的土田,那原是敝邑所有,後來對齊國用兵,晉國命令齊國把它還給敝邑。現在又有不同的命令,說‘歸還給齊國’。信用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完成命令,這是小國所盼望而懷念的。信用不能得知,道義無所樹立,四方的諸侯,誰能不渙散瓦解?《詩》說:‘女子毫無過失,男人卻有過錯。男人沒有標準,他的行爲前後不一。’七年當中,忽而給予忽而奪走,前後不一還有比這更甚的嗎?一個男人前後不一,尚且喪失配偶,何況是霸主?霸主應該用德,但卻前後不一,他怎麼能長久得到諸侯的擁護呢?《詩》說:‘謀略缺乏遠見,因此極力勸諫。’行父害怕晉國不能深謀遠慮而失去諸侯,因此敢於和您作私下的交談。”
晉國欒書率軍侵襲蔡國,接着又侵襲楚國,俘虜了申驪。楚軍回去的時候,晉軍侵襲沈國,俘虜了沈子揖初,這是聽從了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等人的意見。君子說:“聽從好主意好像流水一樣,這是多麼恰當啊!《詩》說:‘恭敬隨和的君子,爲什麼不起用人材?’這就是求取善人啊!起用人材,這就有功績了。” 這次行動,鄭成公準備會合晉軍,經過許國,攻打許國的東門,俘獲很多。
聲伯去到莒國,這是去迎接妻子。
宋國華元來魯國聘問,爲宋共公聘共姬爲夫人。
夏季,宋共公派公孫壽前來代宋共公訂婚,這是合於禮的。
晉國的趙莊姬爲了趙嬰逃亡的緣故,向晉景公誣陷說:“原(趙同)、屏(趙括)將要作亂。欒氏、郤氏可作證。”六月,晉國討伐趙同、趙括。趙武跟隨莊姬寄住在晉景公宮裏。晉景公把趙氏的土田賜給祁奚。韓厥對晉景公說:“成季的功勳,宣孟的忠誠,但他們卻沒有後代來繼承,做好事的人就要害怕了。三代的賢明君王,都能夠幾百年保持上天的祿位。難道就沒有邪惡的君王?這是靠着他祖先的賢明才得以免於亡國。《周書》說:‘不敢欺侮鰥夫寡婦’,就是用這樣的做法來發揚道德。”於是就立趙武爲趙氏的繼承人,歸還了趙氏的土田。
秋季,周卿士召桓公前來向魯成公頒賜襲爵的命令。
晉景公派遣申公巫臣去吳國,向莒國借路。巫臣和渠丘公站在護城河上,說:“城太壞了。”渠丘公說:“敝國偏僻簡陋,處在蠻夷之地,有誰會把敝國作爲覬覦的目的呢?”巫臣說:“狡猾的人想開闢疆土以利國家的,哪個國家沒有?惟其如此,所以大國就多了。不過受覬覦的小國有的思慮有備,也有的放縱不備。勇敢的人還要層層關閉好內外門戶,何況國家?”
冬季,杞國的叔姬死了。由於她從杞國被休了回到魯國來,所以《春秋》加以記載。
晉國的士燮來魯國聘問,聲稱要進攻郯國,因爲郯國奉事吳國的緣故。魯成公送給他財禮,請求從緩進兵。士燮不答應,說:“國君的命令說一不二,失去信義難以自立。除規定的禮物外,不應該增加財幣,公事私事不能兩全其美。君王后於諸侯出兵,這樣寡君就不能事奉君王了。燮打算就這樣向寡君回報。”季孫聽了這話很害怕,派宣伯率兵會合進攻郯國。
衛國人送女子前來魯國作爲共姬的陪嫁,這是合於禮的。凡是諸侯女兒出嫁,同姓的國家送女作爲陪嫁,異姓就不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汶陽之田:指今山東泰安西南一帶的田地。
-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正卿。
- 餞:設酒食送行。
- 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 申驪:楚大夫。
- 沈子揖初:沈國國君。
- 愷悌:和樂平易。
- 趙莊姬:趙朔的夫人。
- 原、屏:趙同(原同)、趙括(屏括)。
- 聘:古代諸侯之間派使者互相訪問。
- 納幣:古代婚禮六禮之一,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禮。
- 祁奚:晉國大夫。
- 召桓公:周王的卿士。
- 申公巫臣:楚國大夫,後逃到晉國。
- 假道:借路。
- 渠丘公:莒國國君。
- 寡(guǎ)。
翻譯
魯成公八年春天,晉景公派韓穿來魯國傳達關於汶陽之田的事,要把它歸還給齊國。晉國的欒書率領軍隊侵犯蔡國。公孫嬰齊去莒國。宋國派華元來魯國訪問。夏天,宋國公派公孫壽來送聘禮。晉國殺了他們的大夫趙同、趙括。秋天七月,周天子派召伯來賜予魯成公策命。冬天十月癸卯日,杞叔姬去世。晉景公派士燮來魯國訪問。叔孫僑如會同晉士燮、齊人、邾人一起討伐郯國。衛國人來送女陪嫁。
晉國的季文子爲韓穿設酒食送行,私下交談說:「大國制定道義成爲盟主,所以諸侯懷念德行畏懼討伐,沒有二心。說到汶陽之田,是我們國家以前的土地,卻用兵去齊國,使它迴歸我們國家。現在有兩種命令說:『歸還給齊國。』信用是用來推行道義的,道義是用來達成命令的,這是小國所盼望和懷念的。信用不能知曉,道義無所樹立,四方諸侯,誰不會離散?《詩經》說:『女子沒有差錯,男子卻懷有二心。男子沒有準則,反覆無常。』七年之中,一次給予一次奪走,反覆無常到什麼程度!男子反覆無常,尚且會失去配偶,何況是霸主呢?霸主應該以道德爲準,卻又反覆無常,怎麼能長久擁有諸侯?《詩經》說:『策劃謀略深遠,是因爲運用智慧。』行父我擔心晉國不能有深遠謀略從而失去諸侯,所以敢私下說出來。」
晉國欒書侵犯蔡國,接着又侵犯楚國抓到了楚大夫申驪。楚軍回國時,晉國侵犯沈國,抓到了沈國國君揖初,是跟從荀首、範士燮、韓厥的建議。君子說:「聽從善言好像流水一樣自然,很恰當啊!《詩經》說:『和樂平易的君子,大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二十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二十二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成公 · 成公二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定公 · 定公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鄭莊公戒飭守臣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二十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相关推荐
- 《 左傳 · 文公 · 文公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二十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三十一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文公 · 文公十二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三十二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成公 · 成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