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文公 · 文公三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夏五月,王子虎卒。秦人伐晉。秋,楚人圍江。雨螽於宋。冬,公如晉。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晉陽處父帥師伐楚以救江。 【傳】三年春,莊叔會諸侯之師伐沈,以其服於楚也。沈潰。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 衛侯如陳,拜晉成也。 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來赴吊如同盟,禮也。 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爲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詩》曰:『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闕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秋,雨螽於宋,隊而死也。 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 冬,晉以江故告於周。王叔桓公、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而還。 晉人懼其無禮於公也,請改盟。公如晉,及晉侯盟。晉侯饗公,賦《菁菁者莪》。莊叔以公降,拜,曰:「小國受命於大國,敢不慎儀。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晉侯降,辭。登,成拜。公賦《嘉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三年春季,莊叔會合諸侯的軍隊攻打沈國,因爲沈國向楚國順服,沈國百姓潰散。凡是百姓逃避他們上級叫做“潰”,上級逃走叫做“逃”。衛成公到陳國去,這是爲了拜謝陳國促成的衛、晉和議。 夏季,四月二十四日,王叔文公死,發來訃告,像對同盟國一樣去弔唁,這是合於禮儀的。 秦穆公攻打晉國,渡過黃河,燒掉渡船,佔取了王官和郊地。晉軍不出戰。秦軍就從茅津渡黃河,在殽地爲死亡的將士築一個大墳墓,然後回國。秦穆公就此稱霸於西方少數民族諸國,這是由於任用了孟明。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爲國君,提拔人才考慮全面,任用人才專一無二;孟明作爲臣子,努力不懈,能夠因爲畏懼而思考;子桑忠誠,他了解別人,能夠推舉好人。《詩》說:“在哪裏去採蒿子?在池塘裏、在小洲上。在哪裏使用它?在公侯的祭祀典禮上。”秦穆公就是這樣的。“早晚努力不懈,以事奉在最上層的一個人”,孟明就是這樣的。“把謀略留給子孫,以安定和輔佐他們”,子桑就是這樣的。 秋季,在宋國有大批螽斯像雨點一樣落下來,這是死了以後掉下來的。 楚國的軍隊包圍江國,晉國的先僕攻打楚國去救援江國。 冬季,晉國把江國的事情報告周襄王,王叔桓公、晉國的陽處父攻打楚國以救援江國。攻打方城山關口,並看到了楚國的息公子朱纔回國。晉國人爲曾經對魯文公的失禮而感到恐懼,請求改訂盟約。文公到了晉國,和晉襄公結盟。晉襄公設享禮招待文公,賦《菁菁者莪》這首詩。莊叔讓文公降階下拜,說:“小國在大國接受命令,豈敢對禮儀有所不謹慎?君王賜我們以重大典禮,還有什麼比這再高興的呢?小國的高興,是大國的恩賜。”晉襄公走下臺階辭謝,再登上臺階,完成拜禮。文公賦《嘉樂》這首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經】:這裏指《春秋》經文部分。《春秋》是古代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
  • 叔孫得臣:魯國大夫 。
  • :國名,春秋時的小國,在今河南平輿北。
  • 潰(kuì):潰散。文中指沈國百姓潰散逃離,國家瓦解 。
  • 王子虎:周王的卿士 ,王叔文公。
  • 雨螽(zhōng):像下雨一樣落下蝗蟲。螽,蝗蟲 。
  • 公如晉:魯文公到晉國去。如,往,到……去。
  • 十有二月己巳:十二月己已這一天。有,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
  • 晉侯:指晉襄公。
  • 晉陽處父:晉國大夫,晉國中軍元帥。
  • 【傳】:這裏指《左傳》對《春秋》經文的解釋說明部分。
  • 莊叔:即叔孫得臣 。
  • 衛侯:衛國國君。
  • 拜晉成:拜謝晉國調解衛國與陳國的和好。
  • 乙亥:四月的某一日。這裏是記王子虎去世的時間。
  • 王叔文公:即王子虎 。
  • :訃告。「赴」的這一義項後來寫作「訃」。這裏指魯國收到王叔文公去世的訃告 。
  • 濟河:渡過黃河。濟,渡過 。
  • 焚舟:燒掉船隻,表示決一死戰,有進無退。
  • 王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聞喜南。
  • :晉國都城郊外。
  • 茅津:黃河渡口名,在今山西平陸西南 。
  • 封殽屍:封埋在殽山戰死的秦軍屍體。封,堆積土堆,這裏指掩埋 。殽(xiáo)山,在今河南洛寧西北 。
  • 孟明:百里視,字孟明,秦穆公時的主要將領。
  • :周密,全面 。
  • :專一,一心一意 。
  • :通「懈」,懈怠 。
  • 子桑:晉國大臣公孫枝的字 。
  • 於以采蘩(fán),於沼於沚(zhǐ),於以用之公侯之事:引自《詩經·召南·采蘩》。蘩,白蒿 。沼,小池塘 。沚,水中小塊陸地 。意思是在哪裏採白蒿,在小池塘和小塊陸地上,採來用於公侯祭祀的事,比喻穆公用人周全得當 。
  •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引自《詩經·大雅·烝民》。夙夜,早晚 。匪,非,不 。解,通「懈」,懈怠 。講的是孟明盡力事君不懈 。
  • 詒(yí)闕孫謀,以燕翼子:引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通「貽」,留給 。闕,語氣詞 。孫謀,謀略。燕,安 。翼,輔助 。指子桑忠誠,能推舉賢才爲國家作長遠謀劃 。
  • 隊(zhuì):通「墜」,落下 。
  • 先僕:晉國大夫 。
  • 王叔桓公:周大夫 。
  • 門於方城:攻打楚國的方城。門,攻城門,這裏作動詞 。方城,楚國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 息公子朱:楚國大夫 。
  • 《菁菁者莪(é)》:《詩經·小雅》篇名。菁菁,草木茂盛的樣子 。莪,莪蒿 。這首詩讚美培育人才,晉侯賦此詩表示對魯文公的尊重。
  • 君貺(kuàng):君賜。貺,賜,贈予 。
  • 《嘉樂》:《詩經·大雅》篇名,今作《假樂》。這首詩有讚美君主,祝頌福祿之意 。魯文公賦此詩表示答謝。

翻譯

經文記載:魯文公三年春季周曆正月,叔孫得臣會同晉國人、宋國人、陳國人、衛國人、鄭國人去討伐沈國。沈國百姓潰散。夏季五月,王子虎去世。秦國攻打晉國。秋季,楚國包圍江國。宋國發生蝗蟲像雨一樣落下的景象。冬天,魯文公前往晉國。十二月己巳日,魯文公與晉侯結盟。晉國的陽處父率領軍隊討伐楚國來救援江國。

傳文記載:魯文公三年春天,莊叔(叔孫得臣)會合諸侯的軍隊討伐沈國,因爲沈國順服於楚國。沈國百姓潰散逃離。凡是百姓逃離他們的君主叫「潰」,君主逃亡叫「逃」 。 衛侯前往陳國,拜謝晉國調解與陳國修好。 夏季四月乙亥日,王叔文公(王子虎)去世,魯國收到訃告後像對待同盟國的喪事一樣前往弔唁,這是合乎禮節的。 秦伯攻打晉國,渡過黃河後燒掉船隻,表示有進無退,奪取了晉國的王官,攻到都城郊外。晉國人堅守不出戰 ,秦軍便從茅津渡過黃河,掩埋了在殽山戰死的秦軍屍體後回國 。從此秦國在西戎稱霸,這是因爲重用孟明的緣故 。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爲國君,選拔人才周到全面,用人專一;孟明作爲臣子,不懈怠,能敬畏並反思;子桑的忠誠,體現在他知人善任,能推舉賢才 。《詩經》說:『在哪裏採白蒿,在小池塘和小塊陸地上,採來用於公侯祭祀的事』,秦穆公做到了 。『早晚不懈,一心侍奉君主』,孟明做到了。『爲子孫謀劃,安邦輔助後代』 ,子桑做到了 。」 秋季,宋國境內蝗蟲像雨一樣落下,落下便死去了 。 楚國軍隊包圍江國。晉國的先僕進攻楚國來援救江國。 冬天,晉國因爲江國被圍一事向周朝報告。王叔桓公、晉陽處父出兵討伐楚國救援江國,攻打楚國的方城,遇到楚國的息公子朱後便退兵回國 。 晉國人擔心之前對魯文公禮節不當 ,請求重新結盟。魯文公前往晉國,和晉侯結盟。晉侯宴請魯文公,席間賦《菁菁者莪》這首詩。莊叔代魯文公致謝,下拜說 :「小國從大國接受命令,怎敢不注重禮儀。君王賜予如此隆重的禮節,快樂無比 。小國的快樂,源於大國的恩賜。」晉侯也下階辭謝 。然後雙方又登堂,完成拜謝之禮 。魯文公賦《嘉樂》這首詩以表示答謝。

賞析

這段文字出自《左傳》,該作品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的歷史典籍。這段記載詳細記錄了魯文公三年期間各諸侯國之間的大事。戰事頻繁,透露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征伐不斷、關係複雜的局面,如對沈國、秦國伐晉、楚國圍江以及各國之間救援等戰事的記載。

從人物方面來看,展現了不同人物的形象和作爲。秦穆公知人善任,重用孟明終成霸業 ;孟明不懈反思,盡忠事主;子桑忠誠且能推舉賢才。衛侯、魯文公等諸侯在外交場合的行爲舉止也反映了當時的外交禮儀和各國之間的交往規則。

此外,文中多次引用《詩經》語句,既豐富了文章內涵,又增添了文化底蘊,體現當時文化交流和引用經典表達觀點的風氣。其敘事清晰,條理分明,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生動講述,爲我們呈現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不僅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瞭解先秦時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珍貴文本。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