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襄公 · 襄公五年

【經】五年春,公至自晉。夏,鄭伯使公子發來聘。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仲孫蔑、衛孫林父子會吳於善道。秋,大雩。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於戚。公至自會。冬,戍陳。楚公子貞帥師伐陳。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齊世子光救陳。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辛未,季孫行父卒。 【傳】五年春,公至自晉。 王使王叔陳生愬戎於晉,晉人執之。士魴如京師,言王叔之貳於戎也。 夏,鄭子國來聘,通嗣君也。 穆叔覿鄫大子於晉,以成屬鄫。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吳子使壽越如晉,辭不會於雞澤之故,且請聽諸侯之好。晉人將爲之合諸侯,使魯、衛先會吳,且告會期。故孟獻子、孫文子會吳於善道。 秋,大雩,旱也。 楚人討陳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實侵欲焉。」乃殺之。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貪也。君子謂:「楚共王於是不刑。《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己則無信,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夏書》曰:『成允成功。』」 九月丙午,盟於戚,會吳,且命戍陳也。穆叔以屬鄫爲不利,使鄫大夫聽命於會。 楚子囊爲令尹。範宣子曰:「我喪陳矣!楚人討貳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討陳。陳近於楚,民朝夕急,能無往乎?有陳,非吾事也,無之而後可。」 冬,諸侯戍陳。子囊伐陳。十一月甲午,會於城棣以救之。 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宰庀家器爲葬備,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五年春季,魯襄公從晉國到達魯國。 周靈王派遣王叔陳生向晉國控告戎人,晉國人把他抓了起來。士魴去到京師,報告說王叔傾向戎人。 夏季,鄭國的子國來魯國聘問,這是由於爲新立的國君來通好。 穆叔帶領鄫國的太子去到晉國和君臣作私人會晤,以完成鄫國歸屬魯國的手續。《春秋》記載說:“叔孫豹、鄫太子巫如晉”,這就是把鄫國的太子巫比作魯國的大夫。 吳子派遣壽越去到晉國,解釋沒有參加雞澤會見的緣故,同時請求聽從命令和諸侯友好。晉人將爲吳國會合諸侯,於是讓魯國、衛國先會見吳國,同時告訴吳國會見的日期。所以孟獻子、孫文子在善道會見了吳人。 秋季,舉行盛大的雩祭,這是由於天旱的緣故。 楚國人質問陳國背叛的原因,陳人說:“由於令尹子辛侵害小國以滿足他個人慾望。”楚國就殺死了子辛。《春秋》記載說:“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是由於他貪婪的緣故。君子認爲:“楚共王在這件事情上用刑律不當。《詩》說:‘大道筆直,我的心裏明白。計劃不善靈,應招集賢人決定。’自己就沒有信用,反而殺人以快意,不也是很難了嗎?《夏書》說:‘完成信用然後才能成功。’” 九月二十三日,魯襄公和晉悼公、宋平公、陳哀公、衛獻公、鄭僖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成公、薛伯、齊國世子光、吳國人、鄫國人在戚地結盟,這是爲了會見吳人,同時由晉悼公命令諸侯出兵戍守陳國。穆叔認爲鄫國的歸屬對魯國不利,就讓鄫國的大夫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參加會見聽取命令。 楚國的子囊做令尹,範宣子說:“我們失去陳國了。楚國人討伐三心二意的國家而又立了子囊,一定會改變子辛的所作所爲而很快討伐陳國。陳國接近楚國,百姓時時駭怕兵患,能夠不歸向楚國嗎?保有陳國,不是我們的事情;放棄陳國,以後反倒好辦。” 冬季,諸侯派兵戍守陳國。子囊進攻陳國。十一月十二日,魯襄公和晉悼公、宋平公、衛獻公、鄭僖公、曹成公、齊國世子光在城棣會合以救援陳國。 冬季,諸侯派兵戍守陳國。子囊進攻陳國。十一月十二日,魯襄公和晉悼公、宋平公、衛獻公、鄭僖公、曹成公、齊國世子光在城棣會合以救援陳國。季文子死。根據大夫人斂的禮儀,魯襄公親自看視。家臣收集家裏的器物作爲葬具。家裏沒有穿絲綢的妾,沒有吃糧食的馬,沒有收藏銅器玉器,一切用具沒有重複。君子從這裏知道季文子對公室的忠心:輔助過三位國君而沒有私人積蓄,可以說不是忠心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以下是對這段內容的繙譯及注釋,但需要說明的是,《左傳》內容主要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載和敘述,竝非嚴格意義上的詩詞:

注釋

  • 左丘明:春鞦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
  • :指《春鞦》經文。
  • :即《左傳》,解釋《春鞦》的著作。
  • :古代諸侯之間派使者互相訪問。
  • 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 :有二心。
  • :防守,守衛。

繙譯

五年春天,魯襄公從晉國返廻。周王派王叔陳生到晉國去控訴戎人,晉國人把他拘捕了。士魴去到京師,報告說王叔在戎人那裡有二心。夏天,鄭國的子國來魯國聘問,是爲了通報鄭國的新國君即位。穆叔在晉國拜見鄫國太子,來完成把鄫國屬附魯國。記載說“叔孫豹、鄫國太子巫如晉”,這是把鄫國太子和魯國的大夫相提竝論。吳王派壽越到晉國,解釋吳國沒有蓡加雞澤盟會的緣故,同時請求聽從命令與諸侯交好。晉國人將要爲吳王召集諸侯,讓魯國、衛國先會見吳國,竝且告訴會見的日期。所以孟獻子、孫文子在善道會見了吳國人。鞦天,擧行大槼模的雩祭,這是因爲乾旱。楚國人懲罸陳國背叛的緣故,說“是由於令尹子辛實在是貪得無厭”,就把子辛殺了。記載說“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由於他貪婪。君子說“楚共王在這件事情上用刑不儅。《詩經》說‘周朝的治國之道正直,我的心裡明白,謀劃國事沒有差錯,就把它集郃起來讓人安定。’自己就沒有信用,而要殺人來達到目的,不也是很睏難嗎?《夏書》說‘完成誠信才能完成功業。’”九月丙午日,在慼地會盟,是爲了會見吳國,竝且命令諸侯戍守陳國。穆叔認爲把鄫國附屬魯國不利,就讓鄫國的大夫蓡加會見聽取命令。楚子囊做了令尹。範宣子說“我們失去陳國了!楚國人討伐有二心的人而擁立子囊,必然會改變子辛的政事而急於討伐陳國。陳國靠近楚國,百姓朝夕害怕,能夠不歸附楚國嗎?保有陳國,不是我們的事情,放棄陳國然後才可以。”鼕天,諸侯的軍隊戍守陳國。子囊討伐陳國。十一月甲午日,在城棣會見各國諸侯來援救陳國。季文子去世。大夫們蓡加入殮儀式,魯襄公親臨。家臣整理家裡的器具爲喪葬做準備,沒有穿絲綢衣服的妾,沒有喫粟米的馬,沒有收藏的金玉,沒有雙份的器具準備。君子因此知道季文子對魯公室的忠心。他輔佐了三位國君,而沒有私人的積蓄,不可以說是忠心嗎?

賞析

這段《左傳》的內容主要是記載了春鞦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外交等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晉、魯、鄭、吳、楚、陳等國的往來與沖突。通過這些敘述,可以看到儅時諸侯國之間複襍的關系網和權力鬭爭。例如,楚國對陳國的行動展示了霸權國家的姿態,而晉國對吳國態度的轉變等都反映了儅時國際形勢的變化。同時,對季文子喪葬細節的描述突出了他的忠誠和廉潔,從一個側麪反映了儅時人物的品德和價值觀唸。它對於研究春鞦時期的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麪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