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荊州別同官

又向荆州住半年,西風催放五湖船。來時露菊團金顆,去日池荷疊緑錢。 斟別酒,扣離弦,一時賓從最多賢。今宵拼醉花迷坐,後夜相思月滿川。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特別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夏四月,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把它放進太廟,這是不合禮制的。 臧哀伯規勸說:「做君主的,要發揚道德,阻塞違禮行爲,以此來照耀百官;還怕有不足之處,所以顯示美好的品德以教導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覆蓋屋頂,大路用蒲草蓆鋪墊,大肉汁不調味,粗糧不細加工,這是顯示它的簡樸;禮服、禮帽、蔽膝、玉笏,衣帶、下裳、綁腿、鞋子,橫簪、瑱繩、系冠的絲繩、紐帶等,要表明它的制度;玉器的墊子、刀鞘的裝飾,衣帶、飄帶、馬鞅,這是顯示它的禮數;禮服上的花紋、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這是顯示它的文采;五種顏色繪出各種形象,這是顯示它的物事;馬嚼子、馬頸上的鈴鐺、各種鈴鐺,這是顯示它的聲音;畫有日月星的旗幟,這是顯示它的明亮。道德,要做到節儉且有制度,增減要有定數。用文飾、器物來記錄它,用聲音、明亮來發揚它,以此來照耀百官,百官因此而戒懼,不敢違反綱紀。現今廢棄道德而樹立違禮行爲,把受賄的器物放置在太廟裏,以此明顯地給百官做樣子。百官都來效仿,又怎能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敗亡,是由於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道德,是由於受寵而賄賂公行。郜鼎放在太廟裏,還有比這更明顯的受賄呢?武王戰勝商朝,把九鼎遷到雒邑,有正義感的人尚且非議這件事,何況把表明違禮亂制的受賄器物放在太廟裏呢?這怎麼行呢?」桓公不聽。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記敘了臧哀伯對魯桓公把從宋國取得的郜國大鼎放進太廟這一行爲的勸諫。他強調了君主應昭德塞違,通過各種外在的形式,如建築、服飾、器物等來彰顯道德與規範,從而對百官起到示範和約束作用。而魯桓公此舉違背了道德和禮制,會導致不良的示範效果,可能引發國家的敗亡。臧哀伯的諫言體現了對道德規範和禮制秩序的重視,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文章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展現了左丘明出色的敘事和說理能力。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