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宣公 · 宣公十六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夏,成周宣榭火。秋,郯伯姬來歸。冬,大有年。 【傳】十六年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鐸辰。 三月,獻狄俘。晉侯請於王。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爲大傅。於是晉國之盜逃奔於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秋,郯伯姬來歸,出也。 爲毛、召之難故,王室復亂。王孫蘇奔晉,晉人復之。 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武子私問其故。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修晉國之法。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十六年春季,晉國的士會率領軍隊滅亡了赤狄的甲氏和留籲、鐸辰。 三月,晉國向周定王進獻俘虜的狄人。晉景公向周定王請求,二十七日,把禮服賜給士會命令他率領中軍,並且擔任太傅。在這種情況下,晉國的盜賊逃奔到秦國。羊舌職說:“我聽說,‘禹提拔好人,不好的人因此遠離’,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吧!《詩》說,‘戰戰兢兢,如同面臨深淵,如同踩着薄冰’,這是因爲有好人在上面執政。有好人在上面,國家中就沒有心存僥倖的百姓。俗話說,‘百姓多存僥倖,就是國家不幸’,這就是沒有好人在位的說法。” 夏季,成周的宣榭失火,這是由於人放火燒着的。凡是失火,人爲的火叫做火。天降的火叫做災。 秋季,郯伯姬回來,這是由於被遺棄送回孃家。 由於毛氏、召氏禍難的緣故,周王室又發生動亂,王孫蘇逃亡到晉國。晉國人讓他重新恢復了卿士。 冬季,晉景公派遣士會調解王室的糾紛,周定王設享禮招待他。周大夫原襄公主持典禮,把切開的帶骨的肉放在盛肉的器具裏。士會暗中問這是什麼緣故。周定王聽到,召見士會說:“季氏,你沒有聽說過嗎?天子設享禮有擺而不食的‘體薦’,設宴禮有把肉切成塊的‘折俎’。諸侯應當設享禮招待,卿、大夫應當設宴會招待。這是王室的禮節。”士會回國以後就講求典禮,以修明晉國的法度。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