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者,此爲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拼音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