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爲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去故也。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拼音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