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 辨痙溼暍脈證

傷寒所致太陽,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爲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溼痹(一雲中溼)。溼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溼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薰黃。 溼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溼俱去也。 溼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拼音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