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蔘湯主之。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蔘(甘溫)甘草(炙,甘平)白朮(甘溫)乾薑(辛熱)以上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爲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
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蔘,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拼音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 22篇诗文
張仲景的其他作品
- 《 傷寒論 ·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傷寒例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辨可吐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辨不可吐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辨陰陽易闡煮勞復病證並治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 》 —— [ 漢 ] 張仲景
- 《 傷寒論 ·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 》 —— [ 漢 ] 張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