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今稱甜酒、米酒或醒糟,濁醪就是濁酒,呈乳白色,不透明。
妙理:奧妙深微的理論。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解釋為「深妙之道理也」。百度百科解釋為「精微的道理」。
適:安閒、自在之意。
心之正:天性純正之意。
神物:神奇之物,此處指酒。
自然:意為不可勉強。酒具有天然的悅人之性。
天工:為自然形成之意。飲酒中體味與天工相並的人生價值。
如如:佛家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金剛經》:「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體無礙:肉體不感到束縛、妨害。了了:明白、清楚。坡翁在這裡說:飲酒達到「了了常知而心不用」的禪境。
榼(kē):酒杯。
惟憂百榼之空:只耽心杯中無酒。此典出自《後漢書·孔融傳》卷七十:「(孔融)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至道:最善的道理。
腴(yú):肉食肥美的味道。此句意為:可以達到至道,因而只要能達到於此,便可以縱情任意而飲,飲出自己的率真性格,真正領略飲酒的妙理。
序
《濁醪有妙理賦》系東坡晚年所作,據學者考據大約寫於邵聖四年(1097)過海途中。此賦在當世流傳甚廣,對後世影響很大。這篇律賦的標題借用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詩句:「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沈浮」。杜甫詩中說:酒的好處在於可以使人暫時陶醉,以忘卻塵世間的名利得失。本賦限韻「神聖功用無捷於酒」,此八字又是全篇的綱目。
蘇東坡獨特的飲酒觀是飲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對泥醉,而主張「半酣」:「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東坡自言酒量微淺,少飲輒醉,卻樂此不疲,尤喜見人飲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在為了追求一種境界,因為那種屬於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們的詩意生發的。東坡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借酒言道,否定了執著於功名的仕宦人生,表達了超然的情懷。
賞析
這篇《濁醪有妙理賦》全面闡述了蘇東坡的飲酒觀。東坡一生差不多一直處在險惡的政治旋渦之中,但他卻能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營營苟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保持天真淳樸,而且終生不渝。坡翁認為濁酒的妙理,在於酒可以保全內心的無為之道。
《濁醪有妙理賦》全篇意脈清晰,層次分明,文辭雋美。開篇先講酒具有使人無為忘憂的神奇作用,「酒勿嫌濁,人當取醇。」說的是對待酒的態度,也是人涉世的態度。他認為神聖功用並不以酒見高下,濁酒有濁酒好處—— 「渾盎盎以無聲,始從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徑得天真」。強調的是酒外忘我的境界,所謂「坐中客滿,惟憂百榼(酒器)之空;身後名輕,但覺一杯之重」。「常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乃知神物之自然,蓋與天工而相並。」
賦文隨後引用從先秦至唐十幾位酒人的典故,贊美酒的娛情悅性之功。「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坐中客滿,惟憂百榼之空」坡翁在這裡說:可以享受坐中客滿的朋友之樂和現實生活之樂。接著賦文從正反兩個方面說飲酒應取任自然以存天真的態度。「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藥;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篇尾闡述濁醪的「妙理」,「故我內全其天,外寓於酒」幾句寓意深刻,是全文主旨之所在。末句「吾方耕於渺莽之野而汲於清令之淵,以釀此醪,然後舉窪樽而屬吾口」氣魄宏大,想像豐富,頗有莊子風味。
此賦句句言酒而實為說道,酒者表像,道者實質。東坡本質實為道家,以儒家進取之心入世濟蒼生,但屢遭挫折,故退而求其次:在內心保持高尚的節操,保持主體人格的獨立和自由;對於外部的客觀世界則應採取飲酒的那種態度,即隨緣自適,順其自然,既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又不與社會格格不入。隨緣自適,順應自然,這便是本賦所闡述之「妙理」的真諦之所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濁醪(zhuó láo):濁酒。
-
渾盎盎(hún àng àng):充滿的樣子。
-
糱(niè):同「櫱」,釀酒的曲。
-
中聖(zhòng shèng):醉酒的隱語。
-
湛(zhàn):清澈。
-
穆(mù):溫和。
-
暾(tūn):剛出的太陽。
-
兀(wù)爾:寂靜的樣子。
-
襦(rú):短衣。
-
芻豢(chú huàn):指牛羊豬狗等牲畜。
-
酲(chéng):喝醉了神志不清。
-
逖(tì)地:遠地。
-
褊(biǎn):狹小,狹隘。
-
齊聖(qí shèng):聰明睿智。
翻譯
不要嫌棄酒的渾濁,人應當選取它的醇厚。在昨夢中拋開憂傷,相信微妙的道理能凝聚精神。滿滿當當卻無聲,最初是從味道進入。深遠幽冥好像道,直接獲得天然的真意。人的一生,拿酒當作生命。常因爲喝醉時的舒適,才認識到這內心的端正。稻米沒有知覺,怎懂得窮究道理?酒麴發酵的東西有毒,怎能催發性情?才知道神奇之物的自然,大概是與天工相併列。得到時機施行道義,我就學習齊國丞相飲純酒。遠離禍害保全自身,我就像徐邈那樣醉酒。澄清仿若秋露,溫和如同春風。好像停留的雲彩散開,露出早晨太陽的微紅。起初感覺粟米般的不適消失了,很快眼花繚亂也被清掃一空。非常喜愛孟嘉,知道其中的意趣。還是嫌棄白居易,不頌揚美德而談論功績。靜靜地坐着忘卻一切,浩然有上天賦予的氣魄。如同安靜不動而身體沒有阻礙,清楚明白而內心不用。座中客人滿了,只擔心衆多酒杯空了。身後的名聲輕微,但覺得一杯酒很重。如今那明月般的珍珠,不能做短衣。夜光的美玉,不能用來鋪地。牲畜使我吃飽,可我沒感覺。布帛使我溫暖,可我不高興。只有這酒獨自遨遊於萬物之上,大概天下不能一天沒有。在沉醉中常常清醒,誰是狂人的藥?得意時忘掉味道,才知道最高的道的豐美。又何必喝一石才醉,不管州里鄰里。喝五斗酒解酒,不問妻妾。在庭中系襪,可看出廷尉的氣度。在殿上脫靴,誇讚謫仙的敏捷。醉倒在地,常認爲王式狹隘。歌唱着仰天,常常譏諷楊惲狹隘。我想睡覺而你暫且離去,有客人又有什麼可嫌?人家借閱而我沒聽見,誰又敢相接?卻不知道人的聰明睿智,不是糊塗那樣。古人交談,必定要一起行路。獨自清醒的是汨羅的途徑,屢次起舞的是高陽的這類人吧!憎惡蔣濟而射木人,多麼狹隘淺薄!殺王敦而拿金印,也太狂妄粗疏了。所以我內在保全自己的天性,外在寄託於酒。濁酒用來讓我的僕人喝,清酒用來給我的朋友喝。我正耕耘於渺茫廣闊的田野,而在清冷的深淵打水。用這來釀酒,然後舉起淺酒杯靠近我的嘴。
賞析
這篇賦以酒爲主題,闡述了酒的意義和價值。蘇軾認爲酒雖濁但蘊含着妙理,能讓人在醉中尋得內心的寧靜與感悟。文中通過對比珍珠美玉、牲畜布帛等,突出酒在精神世界的獨特地位。他讚賞孟嘉懂得酒中趣味,批評白居易只談功績。強調在醉與醒之間,能體悟到人生至高的道。同時通過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和事件,如王式、楊惲、蔣濟等,來闡釋不同的處世態度。整體風格豁達灑脫,展現了蘇軾對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人生的獨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