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敘
《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群下,應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譖毀之。王乃疏屈原。屈原執履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愬,乃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後之制,下序桀、紂王、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是時,秦昭王使張儀譎詐懷王,令絕齊交;又使誘楚,請與與俱會武關,遂脅與俱歸,拘留不遣,卒客死於秦。其子襄王復用讒言,遷屈原於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復作《九章》,援天引聖,以自證明,終不見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沈而死。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採,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昔者孔子,叡聖明哲,天生不群,定經術,刪詩書,正禮樂,製作春秋,以為後王法。門人三千,罔不昭達。臨終之日,則大義乖而微言絕。其後周室衰微,戰國並爭,道德陵遲,譎詐萌生。於是楊、墨、鄒、孟、孫、韓之徒,各以所知著造傳記,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譖,憂悲愁思,獨依詩人之義而作《離騷》,上以諷諫,下以自慰。遭時闇亂,不見省納,不勝憤懣,遂復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義,瑋其文採,以相教傳。至於孝武帝,恢廓道訓,使淮南王安作《離騷經章句》,則大義粲然。後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慮,纘述其詞。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藝,而班固、賈逵復以所見改易前疑,各作《離騷經章句》。其餘十五卷,闕而不說。又以壯為狀,義多乖異,事不要括。今臣復以所識所知,稽之舊章,合之經傳,作十六卷章句。雖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見矣。且人臣之義,以忠正為高,以伏節為賢。故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於浮江,比乾不悔於剖心,然後忠立而行成,榮顯而名著。若夫懷道以迷國,詳愚而不言,顛則不能扶,危則不能安,婉娩以順上,巡以避患,雖保黃耇,終壽百年,蓋志士之所恥,愚夫之所賤也。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而班固謂之「露才揚己」,「競於群小之中,怨恨懷王,譏刺椒、蘭,苟欲求進,強非其人,不見容納,忿恚自沈」,是虧其高明,而損其清潔者也。昔伯夷、叔齊讓國守分,不食周粟,遂餓而死,豈可復謂有求於世而怨望哉。且詩人怨主刺上曰:「嗚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風諫之語,於斯為切。然仲尼論之,以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詞,優游婉順,寧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攜其耳乎!而論者以為「露才揚己」「怨刺其上」「強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離騷》之文,依託《五經》以立義焉:「帝高陽之苗裔」,則「厥初生民,時惟姜嫄」也;「紉秋蘭以為佩」,則「將翱將翔,佩玉瓊琚」也;「夕攬洲之宿莽」,則《易》「潛龍勿用」也;「駟玉虯而乘鷖」,則「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就重華而敶詞」,則《尚書》咎繇之謀謨也;「登崑崙而涉流沙」,則《禹貢》之敷土也。故智彌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識遠。屈原之詞,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範,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拼音
王逸的其他作品
- 《 九思 · 其二· 怨上 》 —— [ 漢 ] 王逸
- 《 機賦 》 —— [ 漢 ] 王逸
- 《 九思 · 其三 · 疾世 》 —— [ 漢 ] 王逸
- 《 九思 · 其一 · 逢尤 》 —— [ 漢 ] 王逸
- 《 九思 · 其四 · 憫上 》 —— [ 漢 ] 王逸
- 《 九思 · 其六 · 悼亂 》 —— [ 漢 ] 王逸
- 《 琴思楚歌 》 —— [ 漢 ] 王逸
- 《 九思 · 其八 · 哀歲 》 —— [ 漢 ] 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