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 · 其三 · 疾世

· 王逸
周徘徊兮漢渚,求水神兮靈女。 嗟此國兮無良,媒女詘兮謰謱。 鴳雀列兮譁讙,鴝鵒鳴兮聒余。 抱昭華兮寶璋,欲衒鬻兮莫取。 言旋邁兮北徂,叫我友兮配耦。 日陰曀兮未光,闃睄窕兮靡睹。 紛載驅兮高馳,將諮詢兮皇羲。 遵河皋兮周流,路變易兮時乖。 濿滄海兮東游,沐盥浴兮天池。 訪太昊兮道要,雲靡貴兮仁義。 志欣樂兮反征,就周文兮邠歧。 秉玉英兮結誓,日欲暮兮心悲。 惟天祿兮不再,背我信兮自違。 踰隴堆兮渡漠,過桂車兮合黎。 赴崑山兮馽騄,從卬遨兮棲遲。 吮玉液兮止渴,齧芝華兮療饑。 居嵺廓兮尠疇,遠梁昌兮幾迷。 望江漢兮濩渃,心緊絭兮傷懷。 時昢昢兮且旦,塵莫莫兮未晞。 憂不暇兮寢食,吒增歎兮如雷。
拼音 朗读

所属合集

#楚辭全集

譯文

周遊徘徊漢水濱,心想追求女水神。 哀嘆此國無良臣,媒人囉嗦嘴巴笨。 鴳雀成羣在啼叫,八哥嘰喳人煩躁。 懷抱珍貴的玉器,想要叫賣無人要。 只好立即往北行,聲聲叫喚我佳朋。 太陽陰暗沒光明,空曠寂靜看不清。 紛紛乘車向高馳,將要諮詢帝伏羲。 沿着河岸去周遊,道路變易時乖離。 渡過滄海向東遊,盥洗沐浴咸池裏。 拜訪太昊問要理,說莫重視仁和義。 心中歡喜轉向西,請教文王到邠岐。 拿着玉花來結盟,太陽落山心悲慼。 想到天福不再至,背棄忠信違本意。 越過隴山渡漠谷,經過桂車到合黎。 趕到崑崙行遲疑,跟隨盧敖去遊息。 吮吸玉液以止渴,咬吃芝華來充飢。 身居曠野少伴侶,走路踉蹌常失迷。 眺望江漢水汪洋,內心纏綿好悲傷。 太陽剛出天將亮,灰塵濛濛仍飄蕩。 愁來吃睡都不想,怒吼哀嘆如雷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周徘徊,轉圈;徘徊,來回走動,指在漢水邊來回走動。
  • 漢渚: 漢水岸邊。 (zhǔ),水中小塊陸地,這裏指岸邊。
  • 靈女: 傳說中的神女。
  • (qū): 言語遲鈍。
  • 謰謱(lián lóu): 言語繁雜不清。
  • 鴳雀(yàn què): 即鵪鶉和麻雀,比喻小人。
  • 鴝鵒(qú yù): 八哥鳥,也用來比喻小人。
  • (guō): 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 昭華寶璋: 皆美玉名。
  • 炫鬻(xuàn yù): 炫耀並出賣。
  • 旋邁: 轉身遠行。
  • (cú): 往、去。
  • 配耦: 即配偶。
  • 陰曀(yīn yì): 天色陰沉昏暗。
  • (qù): 寂靜。
  • 睄窕(qiāo tiǎo ): 深邃的樣子。
  • 靡睹: 看不見。
  • 皇羲: 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 河皋: 河岸。
  • 濿(lì): 渡。
  • 太昊: 即伏羲氏 。
  • : 說。
  • 邠岐(bīn qí ): 邠和岐都是古地名,在今陝西境內,是周文王興起之地。
  • 玉英: 美玉。
  • (yú): 同「逾」,越過。
  • 隴堆: 不詳,可能是地名。
  • 桂車合黎: 都是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崑山(kūn shān): 崑崙山。
  • 縶騄(zhí lù): 縶,系;騄,騄耳,古代良馬名,這裏指去崑崙山繫住良馬。
  • 從卬 (cóng áng): 從,跟隨;卬,同「仰」,仰仗,這裏指追隨仰仗某人。
  • 棲遲: 遊息、居住。
  • (niè): 同「齧」,咬。
  • 芝華: 靈芝的花。
  • 嵺廓(liáo kuò): 空曠遼闊。
  • 鮮疇: 鮮,少;疇,同伴,少有同伴。
  • 梁昌: 處境狼狽。
  • 濩渃(huò ruò): 形容水大貌。
  • 緊絭(jǐn juàn): 形容心情緊張痛苦。
  • 昢昢(pò pò): 天色將明未明的樣子。
  • 莫莫: 塵土飛揚的樣子。
  • : 消散。
  • (zhà): 嘆息。

翻譯

在漢水岸邊徘徊盤桓,尋覓那水神般的靈女。 可嘆這國家沒有賢良,媒人笨嘴拙舌言語含混。 鵪鶉麻雀成羣嘈雜喧鬧,八哥鳴叫吵得我心煩。 我懷揣着昭華美玉與寶璋,想要叫賣卻無人來買。 轉身向北踏上遠行之路,呼喚好友尋找理想配偶。 天氣陰沉昏暗不見陽光,四周幽深寂靜什麼也看不見。 紛紛駕車向高處急馳而去,打算向皇羲尋求治國良方。 沿着河岸四處周遊,道路多變時運不順。 渡過滄海向東遨遊,在天池裏沐浴洗漱。 拜訪太昊探求大道要領,他說世上沒有比仁義更寶貴。 心中欣喜打算返程,去邠岐投奔周文王。 手持美玉立下誓言,可天色將晚我滿心悲傷。 想想天賜的福分不會再來,有人違背了與我的信用。 越過隴堆渡過沙漠,經過桂車來到合黎。 奔赴崑崙山繫住良馬,追隨仰仗某人得以安身。 吮吸玉液來止渴,咬食靈芝花來充飢。 住在這空曠之地少有同伴,處境狼狽幾乎迷失方向。 眺望江漢水大茫茫,心情緊張痛苦滿懷哀傷。 天色將明還未全亮,塵土飛揚尚未消散。 憂愁得無暇顧及寢食,聲聲嘆息如同雷鳴。

賞析

這首詩是王逸《九思》組詩中的一首,表達了詩人對所處時代黑暗的批判與對賢君明主及美好理想的嚮往。詩人開篇以在漢水邊尋覓靈女爲起興,實則暗示在現實中尋求志同道合者的艱難。詩中用「鴳雀」「鴝鵒」來比喻小人的喧囂得意,與自己懷揣美玉卻無人賞識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詩人的孤獨與懷才不遇。

詩中的旅途奔波,從北行、東遊,再到奔赴崑崙山等,象徵着詩人對理想境界和美好政治的不懈追求。在這一過程中,詩人向皇羲、太昊等先聖諮詢治國要道,體現了其對傳統道德和理想政治的尊崇。然而,現實的困境始終如影隨形,誓言易違、福分不再等,都讓詩人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理想的遙遠。

最後對江漢景色的描寫以及因之而生的傷懷之情,進一步渲染了詩人內心的憂愁。「時昢昢兮旦旦,塵莫莫兮未晞」營造出一種混沌迷茫的氛圍,象徵着時代的昏暗不明,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憂心如焚、寢食難安,其聲聲嘆息如雷般震撼人心,強烈地抒發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和對自身遭遇的悲憤之情 ,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王逸

東漢南郡宜城人,字叔師。安帝元初中爲校書郎,順帝時爲侍中。作《楚辭章句》,爲《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有《王叔師集》明人輯本。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