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鳳翔八觀八首

· 蘇轍
【石鼓】 岐山之陽石爲鼓,叩之不鳴懸無虞。 以爲無用百無直,以爲有用萬物祖。 置身無用有用間,自託周宣誰敢侮。 宣王沒後墳壠平,秦野蒼茫不知處。 周人舊物惟存山,文武遺民盡囚虜。 鼎鍾無在鑄戈戟,宮殿已倒生禾黍。 厲宣子孫竄四方,昭穆錯亂不存譜。 時有過客悲先王,綢繆牖戶徹桑土。 思宣不見幸鼓存,由鼓求宣近爲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項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爲脯。 馬童楊喜豈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況外物固已輕,毛擒翡翠尾執麈。 惟有蒼石於此時,獨以無用不見數。 形骸偃蹇任苔蘚,文字皴剝困風雨。 遭亂既以無用全,有用還爲太平取。 古人不見見遺物,如見方召與申甫。 文非科斗可窮詰,簡編不載無訓詁。 字形漫汗隨石缺,蒼蛇生角龍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橫,頤下髭禿口齒齬。 形雖不具意可知,有云楊柳貫魴鱮。 魴鱮豈厭居溪谷,自投網罟入君俎。 柳條柔弱長百尺,挽之不斷細如縷。 以柳貫魚魚不傷,貫不傷魚魚樂死。 登之廟中鬼神格,錫女豐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徵四國,北摧犬戎南服楚。 將帥用命士卒歡,死生不顧闞虓虎。 問之何術能使然,撫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貫魚魚弗違,仁人在上民不怒。 請看石鼓非徒然,長笑太山刻秦語。 【詛楚文】 詛楚楚如桀,詛秦秦則紂。 桀罪使信然,紂語安足受。 牲肥酒醪潔,夸誕鬼不佑。 鬼非東諸侯,豈信辯士口。 碑埋祈年下,意繞章華走。 得楚不付孫,但爲劉季取。 吾聞秦穆公,與晉實甥舅。 盟鄭絕晉歡,結楚將自救。 使秦詛楚人,晉亦議其後。 諸侯迭相詛,禍福果誰有。 世人不知道,好古無可否。 何當投涇流,渾濁蓋鄙醜。 【王維吳道子畫】 吾觀天地間,萬事同一理。 扁也工斫輪,乃知讀文字。 我非畫中師,偶亦識畫旨。 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 壯馬脫銜放平陸,步驟風雨百夫靡。 美人婉娩守閒獨,不出庭戶修容止。 女能嫣然笑傾國,馬能一蹴致千里。 優柔自好勇自強,各自勝絕無彼此。 誰言王摩詰,乃過吳道子。 試謂道子來,置女所挾從軟美。 道子掉頭不肯應,剛傑我已足自恃。 雄奔不失馳,精妙實無比。 老僧寂滅生慮微,侍女閒潔非復婢。 丁寧勿相違,幸使二子齒。 二子遺蹟今豈多,岐陽可貴能獨備。 但使古壁常堅完,塵土雖積光豔長不毀。 【楊惠之塑維摩像】 金粟如來瘦如臘,坐上文殊秋月圓。 法門論極兩相可,言語不復相通傳。 至人養心遺四體,瘦不爲病肥非妍。 誰人好道塑遺像,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隱几心已滅,形如病鶴竦兩肩。 骨節支離體疏緩,兩目視物猶炯然。 長嗟靈運不知道,強翦美須插兩顴。 彼人視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況塑畫已身外,豈必奪爾庸自全。 真人遺意世莫識,時有遊僧施鉢錢。 【東湖】 不到東湖上,但聞東湖吟。 詩詞已清絕,佳境亦可尋。 蜿蜒蒼石螭,蟠拏據湖心。 倒腹吐流水,奔注爲重深。 清風蕩微波,渺渺平無音。 有鱉行在沙,有魚躍在潯。 鱉圓如新荷,魚細如蠹蟫。 梧桐生兩涯,蕭蕭自成林。 孫枝復生孫,已中瑟與琴。 秋蟲噪蜩虯,春鳥鳴鴃鵀。 有客來無時,濯足蔭清陰。 自忘府中官,取酒石上斟。 醉倒臥石上,野蟲上其襟。 醒來不知莫,湖月翻黃金。 油然上馬去,縱意不自箴。 作詩招路人,行樂宜及今。 人生不滿百,一瞬何所任。 路人掉頭笑,去馬何駸駸。 子有不肖弟,有冠未嘗簪。 願身化爲線,使子爲之針。 子欲烹鯉魚,爲子溉釜鬵。 子欲枕山石,爲子求布衾。 異鄉雖雲樂,不如反故岑。 瘦田可鑿耕,桑柘可織紝。 東有軒轅泉,隱隱如牛涔。 西有管輅宅,尚存青石碪。 彭女留膝踝,禮拜意已欽。 慈母抱衆子,亂石寒蕭森。 朝往莫可還,此豈不足臨。 慎勿語他人,此意子獨諶。 【真興寺閣】 秦川不爲廣,南山不爲高。 嵯峨真興閣,傑立陵風飆。 危檻俯翔鳥,跳檐落飛猱。 上有傲世人,身衣白鶴毛。 下視市井喧,奔走何嗷嗷。 蕭然倚楹嘯,遺響入雲霄。 清風吹其裾,冉冉不可操。 不知何所爲,豈即非盧敖。 遊目萬里間,遠山如伏羔。 遺語謝世俗,釣魚當釣鱉。 【李氏園】 有客騎白駒,揚鞭入青草。 悠悠無遠近,但擇林亭好。 蕭條北城下,園號李家媼。 繫馬古車門,隨意無灑掃。 鳴禽驚上屋,飛蝶紛入抱。 竹林淨如灌,流水清可澡。 閒花不着行,香梨獨依島。 松枝貫今昔,林影變昏早。 草木皆蒼顏,亭宇已新造。 臨風置酒樽,庭下取慄棗。 今人強歡笑,古人已枯槁。 欲求百年事,不見白鬚老。 秦中古云樂,文武在豐鎬。 置囿通樵蘇,養獸讓麀{上鹿下夭}。 池魚躍金碧,白鳥飛紵縞。 牛羊感仁恕,行葦亦自保。 當年歌靈臺,後世詠魚藻。 古詩宛猶在,遺處不可考。 悲哉李氏末,王霸出奴皁。 城中開芳園,城外羅戰堡。 擊鼓鳴巨鍾,百姓皆懊惱。 及夫聖人出,戰國卷秋潦。 園田賦貧民,耕破園前道。 高原種菽粟,陂澤滿粳稻。 春耕雜壺漿,秋賦輸秸藁。 當年王家孫,自庇無尺橑。 空餘百歲木,妄爲夭巫禱。 遊人足譏罵,百世遭舌討。 老翁不願見,垂涕祝襁褓。 持用戒滿盈,飲酒無醉倒。 【秦穆公墓】 泉上秦伯墳,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豈爲無益死。 當年不幸見迫脅,詩人尚記臨穴惴。 豈如田橫海中客,中原皆漢無報所。 秦國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盡力事康公,穆公不爲負。 豈必殺身從之遊,夫子乃以侯嬴所爲疑三子。 王澤既未竭,君子不爲詭。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拼音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