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書作六首 其二

· 朱熹
失志墮塵網,浩思屬滄洲。 靈芝不可得,歲月逐江流。 碧草晚未凋,悲風颯已秋。 仰首鸞鶴期,白雲但悠悠。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失志:指失落情志,不得志。
  • 塵網:塵世的羅網。常用來比喻世俗的束縛。
  • 浩思:猶深思,遐想。
  • 滄洲:濱水的地方,常指隱士居住之所。
  • 靈芝:通常象徵瑞草,傳說中能使人長生不老。這裏或有追求高潔品質、超凡境界之意。
  • ****颯(sà):形容風吹動的聲音。
  • 鸞鶴:鸞鳥與仙鶴。古代常用來比喻仙人的坐騎或象徵仙人。這裏代表高遠的志向、超凡的境界。

翻譯

因不得志而陷入世俗的羅網之中,心中卻對那隱士居住的濱水之地充滿無盡的遐想。想要尋覓那象徵超凡境界的靈芝卻難以得到,時光就如同江水一般匆匆流逝。傍晚時分,那碧綠的青草還未凋零,只是秋風颯颯,讓人感覺到秋意已至。擡頭仰望天空,期盼能像鸞鳥仙鶴那般自由翱翔,然而看到的唯有悠悠飄浮的白雲。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開篇以「失志墮塵網」坦率地道出自己因人生不得意而深陷世俗困境的無奈。「浩思屬滄洲」則轉折傳達出對一種超脫塵世的仙境、隱士生活的嚮往,形成對比,凸顯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靈芝不可得,歲月逐江流」,靈芝難求象徵着詩人對高潔品質、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難以達成,而時光如江水東流,一去不返,增添了時光流逝、壯志未酬的憂傷。

「碧草晚未凋,悲風颯已秋」描繪出傍晚綠草尚在卻已秋風瑟瑟的畫面,通過對比鮮明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悲涼、悽清的氛圍,暗示了人生美好的短暫和環境的變化無常。

結尾「仰首鸞鶴期,白雲但悠悠」,詩人仰望天空渴望像鸞鶴般自由,可看到的只有悠悠白雲,以景收筆,含蓄地體現他在追求高遠志向過程中的孤獨與迷茫,全詩意境清幽,情感真摯深沉,在古典的詩句中,讓人感受到詩人心靈深處的徘徊與追求 。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爲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14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