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序
此詩之絕勝人處,正在聯想工夫。初見落葉,已想到葉茁於枝,繁榮滋長,自春徂秋,究曾幾日;又聯想到落葉亂下戶庭間,春萌生而秋肅殺,事無大小,一隨天地之意,誰能自作主張;又聯想到落葉如斯矣,人生又奚啻於此,因秋之至,遽警白頭;又聯想到是否落葉蓄意來驚老髦,何必偏令人見,不靜止於月下斜陰之處耶?又聯想到或爲樹、或爲人,均已不必怨葉之搖落,春秋代序,疇日春風吹拂,樹蔭漸茂,已兆此時秋風摧剪,葉落空庭,有生乃有死,與其怨死,何不怨生,與其怨秋風之無情,毋寧怪春風之多事也。此由落葉追溯到葉生,其所以神奇,皆聯想之工緻有以足成之。所謂“小家但工刻畫,粗得形似”雲者,其聯想力弱於此,只能刻畫剪事物耳。
賞析
古代文人墨客對這秋季十分敏感,見落葉而流淚,聞流水以傷情。這種季節意識的敏感鮮明,顯然和文人墨客敏感的時間意識是緊密關聯的。秋天是萬物向下變化着的季節。秋士易悲,尤其是老衰的文人墨客看到秋天草枯葉落的變化,特別容易引發一種悲哀的情緒。因爲人的生命過程也是按照“出生——成長——衰老——死亡”這四季來推移的;而老年在人生的四季中,正處在秋天“衰老”的位置上,秋天來臨正象徵老年的來臨,時光的流逝象徵着生命的流逝,所以,文人墨客對秋天的來臨都深味出一種濃濃的悲涼之味。
秋天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季節,樹葉隨着秋的腳步逐漸衰落,由青轉黃,或遲或早都要紛紛墜落。常嘆秋風無情,奈何落葉無語。我想,當面對季節的變換,物是人非的感慨,哪怕只是一片落葉在眼前墜落,一隻孤雁在天空掠過,總有一種普遍的心情和一瞬間的共鳴在不同人的心裏瀰漫開來。詩不提供定義,不進行說明;它只是顯示鮮活流動的情感狀態,而詩的意義就在於此。它能夠給予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感共鳴,情感寄託,情感想象。
詩人面對落葉或許就產生同樣的共鳴。秋天本來就有兩分涼意,而暮秋又平添了兩分涼意,而暮秋的夜晚就再增加了兩分涼意,暮秋的夜晚更加上清冷的月光就再增加了兩分涼意。這不由得引發詩人的感慨:“枝上曾幾日”,滿樹繁葉,曾在青青枝頭綠了幾日,就發黃變脆,隨秋風紛飛飄墜,散落在灑滿月光的庭院之中,發出蕭蕭瑟瑟的聲音。大有“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況味。
這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襯托出夜晚的幽靜冷清;但在白頭老翁聽來,卻是驚心動魄。一驚時間的推移,一轉眼又是一年秋風起,誘發了詩人的悲哀;二驚生命的流逝,曾幾何時,已經是青春不再,兩鬢如霜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啦”;三驚人生之衰老,葉落明年還會再生,人老則不會返老還童,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
但這首詩與別的悲秋詩不同的是,它沒有落在“悲”字上。尾聯“何須怨搖落,多事是春風”,落葉何必要埋怨秋風將它搖落呢?其實它在春風中就隱含了多變故的命運。生命規律就是有興必有衰。《紅樓夢》第五回中寫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所以,人應當從容面對死亡,這首詩正表達了詩人達觀從容的人生態度。達觀不是樂觀,它是介乎悲觀和樂觀之間的第三種態度,它不表現爲春風滿面喜笑顏開,達觀應當是眉宇舒展心態安詳;達觀就是更透徹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所以能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放得下。
達觀的人才能夠做到: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