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送你的鴛鴦衣帶長,你莫見怪,我身體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揮動的強求。負心的人只貪心去尋花問柳,去向何方?依舊尋歡作樂、追求聲色、放縱輕浮。
又一個悽苦的春天在悲傷中過去,心中無限惆悵。琴長久不彈,弦早已斷了,管長久不吹,已落滿塵土,與這兩件東西爲伴的是女人的啼妝。若不信請回未看看,怕相見,自己的憔悴容頗見不得他。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張子野詞》入「雙調」。李德潤詞名《定風流》,張子野詞名《定風波令》。又名《捲春空》、《醉瓊枝》。敦煌曲子詞聯章兩首,其一:「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侈。手執緑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 堪羨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其二:「征戰僂羅未是功,儒士僂侈轉更加。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 項羽翹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兩詞爲武將與儒士回答,「定風波」以喩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爲此調之始詞。另有敦煌曲子詞三首爲講述傷寒病癥口訣。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爲通用之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二仄韻,後闋五句二平韻叶四仄韻。另有雙調六十三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兩仄韻,後闋六句四仄韻叶兩平韻;雙調六十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兩仄韻,後闋五句兩平韻叶兩仄韻;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各五句兩平韻叶兩仄韻諸變體。《樂章集》演爲慢詞,一入「雙調」,一入「林鐘商」,幷全用仄韻。此調以七言句式爲主,毎句用韻,於平聲韻中三叶仄韻,插入三箇兩字句,調勢於流暢時忽然頓挫轉折,因而韻律複雜,其中之兩字句很難處理,用此調時應注意格律與詞意之轉折變化。此調適應之題材較廣。從始詞來看,此調宜於表現社會重大題材,亦宜言志與酬贈。歐陽炯、孫孟光、蔡申道、陳西麓等亦用以抒閨情。魏夫人用以寫暮春感懷,詞情極爲婉約。歐陽文忠詞六首,多寫人生感慨。
題注: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調名下有題曰「感舊」。
鴛鴦繡帶:龍楡生箋:「徐彥伯《擬古三首》詩:『贈君鴛鴦帶,因以鹔鹴裘。』」
腰輕:傅子立注:「梁簡文《舞賦》:『信身輕而釵重,亦腰嬴而帶急。』《詩話》:『唐元載末年,納薛瑤英,處以金絲帳、卻塵褥,衣以龍綃衣,一襲無一兩。載以瑤英體輕,不勝重衣,於異國求此服也。惟賈至、楊公南與載友善,往往得見其歌舞。賈至贈詩曰:「舞怯銖衣重,笑疑桃臉開。方知漢成帝,虛築避風臺。」』」劉尚榮按:「梁賦見《藝文類聚·巻四十三·〈樂部·舞〉》轉引。《詩話》云云見《全唐詩話·巻二·楊炎》,事詳宋計敏夫撰《唐詩紀事·巻三十二·楊炎》。」
垂楊繫馬:傅子立注:「王摩詰《年少行》:『新豐美酒斗十千,洛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爲君飲,繫馬髙樓柳樹邊。』又蘇少卿《答雙漸》詩:『靑驄馬繫緑楊陰,低鬟便與迎相見。』」劉尚榮按:「《文苑英華·巻一百九十四·樂府》收王詩,題作《少年行》,又『洛陽』作『咸陽』,『柳樹』作『垂柳』。宋流傳雙漸、蘇卿故事,本書最早引用。」
斷絃、啼妝:龍楡生箋:「庾子山《怨歌行》:『爲君能歌此曲,不覺心隨斷絃。』《後漢書·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粧。所謂愁眉者,細而曲折。啼粧者,薄拭目下,若啼處。』李巨山《桃》詩:『山風凝笑臉,朝露泫啼粧。』」
「爲郎憔悴卻羞郎」句:傅子立注:「《傳奇》:『崔氏與張籍詩:「自從別後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不爲旁人羞不起,爲郎憔悴卻羞郎。」』」劉尚榮按:「此詩見於元微之《鶯鶯傳》,《傳奇》中『張籍』作『張生』。」
序
《定風波·感舊》是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所作的一首詞,上片寫一個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思,下片寫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抗爭與矛盾心態。全詞采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敘述了歌妓爲了人性平等而抗爭的故事,表達了歌妓思念愛情卻身不由主的苦衷。
賞析
上片寫感舊,寫一歌妓獨處深閨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寫歌妓自我申辯,承擔不起繡有鴛鴦花紋的衣裳。歌妓這些感情的困擾,壓抑的痛苦,是負心郎對歌妓的偏見造成的,表達了詞人對人性不平等的悲觀,「莫怪」,「不勝」都強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爭。第三、四、五句寫歌妓對負心郎行爲的披露。在「垂楊繫馬」處,負心郎依舊「遊冶」、「輕狂」。「薄幸」是披露負心郎薄情,「遊冶」是披露負心郎尋歡作樂。「貪」是披露負心郎追求聲色,「態輕狂」是披露負心郎放縱輕浮。詞人點明這些披露,爲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會心理平衡。這種主張不嚮男性妥協而奮心抗爭,是詞人爲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
下片寫傷今,寫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抗爭與矛盾心態。前三句描繪歌妓被冷落後的遭遇。「花謝」、「絮飛」、「春又盡」,不僅點明了他們分手的時間,而且點明了他們情愛已經到了盡頭。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斷弦」、「塵管」、「啼妝」之中,令歌妓流淚怨愁。這是控訴和反抗,是女性可貴的覺醒。最後發出自信的呼喚,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錯了,堅信自己看準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終於從痛苦中發現,夫妻關係的失敗會導致人生全盤皆輸,歌妓又不得不嚮負心郎妥協,壓抑著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嚴。「怕見」負心郎「動於顔色」,還把希望寄託於張生與鶯鶯式的「不爲傍人羞不起,爲郎憔悴卻羞郎」的良心發現。這種抗爭、矛盾、妥協與良心發現,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詞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詞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敍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爲了人性平等而抗爭的故事。這是中國歌妓在宋代社會追求人身自由與尊嚴解放的一位傑出代表。該詞的意義就在於嚮世人呼籲,追求女性平等與女性尊嚴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旋律,必須長久地演奏下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薄倖:薄情,負心。
- 遊冶:遊蕩娛樂。
- 恣(zì):放縱,無拘束。
繙譯
不要怪那鴛鴦綉帶那麽長。她腰肢輕盈簡直不能承受那舞動的衣裳。那薄情的人衹貪戀在外遊蕩娛樂。去了哪裡呢。在垂楊下系馬肆意地輕狂。 花兒凋謝柳絮飄飛春天又到了盡頭。真可恨。弦斷了灰塵矇琯陪著啼哭的妝容。不相信他廻來衹要自己看一看。害怕看到。因爲思唸他而憔悴卻又羞於麪對他。
賞析
這首詞通過描寫一位女子對薄情郎的思唸、怨恨和複襍情感,生動展現了愛情中的種種情態。上闋寫女子因情郎的離去而心生哀怨,埋怨他貪戀遊樂不歸來。下闋寫春天即將過去,自己容顔憔悴,即便對方歸來也怕相見。全詞語言婉約,情感細膩,將女子內心的矛盾糾結刻畫得淋漓盡致,以景襯情,把花謝絮飛的景象與內心的愁苦相結郃,使情感表達更爲含蓄深沉。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