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轉眼之間青春年華就已經流失,落葉蕭蕭寓意着秋天地來臨。天邊的草已經枯黃了,連着天邊的雲。夕陽西下,陽光從縫隙中照入,拉長的塔影斜靠在遠方的城樓上。
自己孤獨地站在荒郊寒風中,有話卻不知道該對何人説,猛然回首,遠方的皇宮峻立着。紅色的宮牆在迷霧中看不清楚了,站在落日餘暉中,看不清這一切,衹緣身在高處。
注釋
過眼韶華:在眼前經過但很快就消失了的春光。宋·晁無咎《梁州令疊韻》詞:「好景難常佔。過眼韶華如箭。」
蕭蕭:風雨聲成草木搖落聲。
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曰秋聲。
極天衰草:直到天邊的枯草。
漏處:指光線透出的地方。
枕:臨,靠近。
荒寒:荒涼寒冷。宋·王碧山《水龍吟》詞:「太液荒寒,海山依約。」
誰語:沒有人可以交談。
驀:突然。
崢嶸:山勢髙而陡。
依依:依戀不捨的樣子。
殘照:落日餘暉。
最髙層:宋·王荊公《登飛來峯》:「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髙層。」
序
《臨江仙·過眼韶華何處也》是王靜安創作於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〇六年)的作品,其收録在王靜安的《人間詞·甲稿》當中。
這雖然是一首以寫景爲主的詞。但開頭兩句卻是意味深長的低慨嘆。「韶華」和「秋聲」有一箇鮮明的對比:「韶華」是「過眼」的韶華。而且是「何處也」;「秋聲」是「蕭蕭」的秋聲,而且是「又是」的再一次到來。「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春去秋來本是自然的規律,但春天爲什麽總是那麽虛幻那麽短暫,而秋天爲什麽總是那麽現實那麽難以逃避。這兩句,以極簡潔的筆法拉開了「悲秋」的序幕。
「極天衰草暮雲平」和王摩詰《觀獵》的「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有些相似,一樣是詩中有面。那畫面的下部是枯黃色的無邊衰草,上部是暗紅色的一天亂雲。夕陽染紅了地平綫上的雲彩,從雲層縫隙中灑出的霞光給那「一塔」和「孤城」的翦影勾出金色的光圈。這是一幅很有氣勢的橫幅畫面。「斜陽漏處,一塔枕孤城」,那「漏」的金光雲氣、「枕」的居髙臨下、「一塔」和「孤城」的肅靜沉寂,在秋的荒寒和暮的昏暗襯託之下,透出了一種莊嚴肅穆之美。天地的寥廓,愈發襯託出人的渺小;天地的永恆,愈發襯託出人的無常。王國維則産生了一種強烈的孤獨寂寞——「獨立荒寒誰語」。這一句在這首以寫景爲主的詞中,是意味深長的。「誰語」,是「向誰訴説」。顯然作者有許多要説的話,但實際上卻一句也沒説。因爲這裏幷沒有一箇理解他和傾聽他的對象。他衹是回過頭來繼續寫眼前景色,於是這些景色突然之間就似乎有了一種「造境」的迷離恍惚之致。
「獨立荒寒誰語,驀回頭宮闕崢嶸」兩句,在格律上有些問題。按照格律,此一體的《臨江仙》下闋重頭,也應是前邊七箇字後邊六箇字,如魏虔取《臨江仙》上闋開頭曰,「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下闋開頭曰「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平仄格式完全相同。而王國維這首詞上闋開頭是「過眼韶華何處也,蕭蕭又是秋聲」,下闋開頭卻是「獨立荒寒誰語,驀回頭宮闕崢嶸」。這是不合格律的。在《人間詞》中,不合格律的地方幷非衹有這一處。
「驀」字強調一種突然産生的感覺。「宮闕崢嶸」,是指「孤城」中的「宮闕」。它雖然在紅墻和煙霧的籠罩之中,似乎有些虛無縹緲,卻仍然顯得髙峻偉岸。而且,夕陽的那最後一點光綫始終在宮闕「最髙層」徘徊不去,似有依依難捨之意。這首詞的上闋和下闋都是遠望,都寫到斜陽下的景色。但比較而言,上闋的寫景是比較客觀的。而下闋的寫景則展開聯想。「宮闕」、「紅墻」、「髙層」這些詞語涉及到一箇王朝。而那「紅墻隔霧未分明」,一方面是説紅墻和紅墻中的宮闕看不清楚,一方面也可以説紅墻中的某些事情外邊的人分不清楚。比如,窮途末路的大清王朝還有沒有轉機,中國的未來嚮何處去。這一切,當時都在未知之數,所以是「未分明」。至於那「最髙層」的宮闕,它可以象徵皇帝,可以象徵清王朝,但也可以象徵作者的某種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