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歲九月九日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拼音
譯文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悽風相繚繞。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凋。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注釋
靡靡(mǐ):零落的樣子。陸機《嘆逝賦》:「親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蔓生的草。蔓,細長不能直立的莖,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餘滓(zǐ):殘餘的渣滓,指塵埃。
叢雁:猶羣雁。叢,聚集。
萬化:萬物,指宇宙自然。
沒:指死亡。
稱(chèn):適合。
永:延長。《詩經·小雅·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序
《己酉歲九月九日》是東晉時期陶淵明所作,本詩通過前八句的對於九月九日重陽節暮秋的景物描寫,來抒發作者感時悲逝之情。
賞析
本詩章法平簡,前八句寫景,後八句抒情。然而由於詩人的高超樸真,前後之間絲毫沒有隔離之感,而是渾然一體,一樣的自然灑脫。陶淵明寫秋,可謂一絕。
這首詩是義熙五年(公元409年)重陽節作,前八句「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描寫時景。
第一、二句「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寫的是九月已是暮秋,淒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悽悽」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點明秋天將盡,風霜時下,定下悽清寒涼的基調。
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這二句是悽悽風露交的結果之一,是前二句的續寫,也是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悲悼。
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擡眼望去,只見清涼的秋風澄淨了空氣中本已不多的塵埃,天界顯得多麼高遠,正所謂天高氣爽啊!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這二句着重寫靜,得力於作者煉字之功,猶如「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鳥瞬歡新節,泠風送餘善」之類一樣清新,只是格調顯得淒涼一些。
下面兩句寫「羣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秋末有似哀鳴的幾聲蟬叫已然盡絕了,衆雁早在雲霄列陣,已然嗚叫着從北方遷而來。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二句是寫動,述時光消逝得快;又借蟬雁哀鳴,寫作者的哀感。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後面八句「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是感想。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萬化」,萬物的變化。「尋繹」,連續不斷。萬物演化變遷,那是循環往復的,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人生在世亦復如此,豈能不勞累呢?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於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後來歐陽修所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自然易於衰老了。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何況今天是重陽節,這是個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徵長久,這就更能激起他的憂生之嗟了。
下面他說:「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這個「焦」字把那無可名狀的痛苦表達出來了。然而,萬物變遷,自古皆有滅亡,想念起來心中有如焦焚。寫到這裏可以說他的心情是極不平靜,但他又是個通達的人,他不會像阮籍那樣作窮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緒的精神支柱,委運任化,順乎自然。
最後他寫道:「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說:有什麼可以使我稱心呢?沒有啊!所以,姑且飲此濁酒吧,飲酒之中可暫得快樂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瞭解的,還是來歌詠(永)今朝吧。執着於「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最後二句意謂恢復到千載之前的淳真社會已然不可料想,那麼,只有歡度今朝,自我完善了。這樣他就可以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裏他似乎是在「借酒澆愁」,但並不怎麼勉強。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這個應節的舉動正好作了他消解萬古愁的沖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靡靡(mí mí):柔弱,順風倒下的樣子,這裏形容秋天的景象漸漸蕭瑟。
- 餘滓(yú zǐ):殘餘的渣滓,這裏指塵埃。
- 杳然(yǎo rán):深遠的樣子。
翻譯
秋天已到傍晚,景象漸漸蕭瑟,風露交相侵襲,讓人感到淒涼。蔓草不再茂盛,園中樹木徒然凋零。清爽的空氣澄清了殘餘的塵埃,天空顯得深遠而高遠。悲哀的蟬聲已經消失,成羣的大雁在雲霄中鳴叫。萬物的變化相互推演,人生怎能不辛勞?從古至今,人都有死亡的時候,想到這裏心中焦急。用什麼來表達我的心情呢?那就暫且喝着濁酒自我陶醉吧。未來的千年之事我無法知曉,姑且以這樣的方式來度過今朝。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在己酉年九月九日所作,通過對秋景的描寫,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詩中描繪了秋天的蕭瑟景象,如靡靡秋已夕、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等,烘托出一種淒涼的氛圍。同時,詩人意識到萬物的變化和人生的辛勞,以及人生命的有限性,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體現了他對生死的思考和對時光流逝的無奈。然而,詩人並沒有陷入絕望之中,而是選擇以濁酒且自陶的方式來尋求內心的慰藉,表現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最後,詩人表示對未來的千年之事無法預知,只能暫且享受當下,聊以永今朝,體現了他對現實生活的珍惜。整首詩意境深沉,語言質樸,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