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昔日董仲舒寫過一篇《士不遇賦》,後來司馬遷也寫了一篇《悲士不遇賦》。我曾經利用冬閑、夜晚和陰雨天等閑暇之時,以及在討論學習的空隙中,閲讀了他們的作品,深爲感慨而哀傷不已。遵守信義,不忘忠孝,是人類的美好品德;胸懷淳樸,心地清靜,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從淳樸的風尙消失,於是虛僞之風盛行,廉潔謙讓的操行在民間漸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祿的僥幸之心在官場上日益泛濫。一些胸懷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當壯年而隱居不仕;一些潔身自好、節操清廉之人,卻徒勞終生。所以伯夷、叔齊和商山四皓都有“歸往何處”的悲嘆,三閭大夫屈原發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轉眼即逝,建立功業十分艱難,卻得不到應得的賜爵封地。這就是古人慷慨揮筆,一再抒發而難盡其情的緣故。能够抒發性情意志的,大槪衹有文章吧?撫著古人的書卷反復思考,於是深有感觸而寫下這篇文章。 可嘆承天地之氣萬物生育,爲何這人類獨爲萬物之靈!稟受神情意志而擁有智慧,憑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畱名。或居鄉野擊壤遊戲以自樂,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無論隱居還是出仕,都合乎本分,各適其情。時光流逝往古之世成爲過去,好人壞人漸有分別群體自成。捕魚之網密織而魚恐懼,捕烏之羅大張而鳥心驚。那通達明智之人善覺悟,於是逃避官祿隱居躬耕。高峻的山嶺中有隱士的身影,廣闊的河流上有隱士的歌聲。遙想遠古治世深深嘆息,甘居貧賤辭卻榮華虛名。清澈源頭長流分支,善惡區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種行爲中可貴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歡娛。遵從上天旣定之命,效法聖人畱傳之書。忠於君主孝敬雙親,鄉裏再把信義建樹。憑眞誠之心獲得顯達,不虛僞做作祈求名譽。可嘆哪!人云亦云誹謗異己,憎恨別人在己之上;把聰明之人説成湖塗,將正直之士視爲狂妄。坦誠公正無猜忌,最終受辱遭誹謗。雖懷美玉握蘭草,徒然芳潔誰稱揚!悲哀呀!賢才不被重用,那是沒赶上炎帝、帝魁時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獨自勤勉,反復自省哪能廢棄;願修治德行等待良機,但良機旣至卻不順利。若非愛盎嚮皇帝面薦,想那張季將永被遮蔽;可憐馮唐年老官職卑微,憑諫魏尙之事纔把官提。雖勉強可稱終遇知己,卻愁苦煎熬荒廢年歲。明知市上确實無虎,三人説有便受蒙蔽。可哀賈誼才華出眾,委屈駿馬局促狹界。可悲董仲舒學識淵博,屢遭危難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獨無依,淚流縱橫霑濕我衣。恭承前代聖王明明教誨,説是天道無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幫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齊到老捱餓,顔回早逝家境甚貧;可傷請求孔子賣車以葬顔回,可悲伯夷叔齊食蔽終喪其身;雖然顔回好學伯夷叔齊行仁義,爲何無論生死總是艱難長苦辛!如此報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無私之説爲空論。哪裏是世世代代沒有賢才,衹是因條條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嘆,憂慮功名不得建立。李廣年少即從軍疆場殺敵,蓋世之功封萬戶侯也不愧;雄心壯心辱於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賞賜;眞誠信義畱在身後,感動眾人爲之悲泣。王商竭力謀劃拯救弊端,開始順利而後禍患殃及。爲何施展才能的良機易盡,爲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蒼天遙遠,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誰能探究其中道理!寧願守窮滿足心意,不想委曲損害自己。旣然仕途艱險難得榮耀,難道破袍在身就算羞恥?領會實謬采取守拙,姑且欣然隱居避世。懷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絶不出賣靈魂損我心志。
注釋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著有《春秋繁露》等書。他所作的《士不遇賦》,收在《古文苑》中。
司馬子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爲不朽之作。
又爲之:又作過一篇《悲士不遇賦》。其殘文見《藝文類聚·卷三十》。
三餘之日:指閑暇之時。《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三國時魏人董遇常教學生利用“三餘”的時間讀書,謂“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夫:發語詞。
履信:遵守信義。
思順:不忘忠孝。《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周易·系辭上》:“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尙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生人:猶生民。人,人類。
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抱樸:胸懷淳樸。不失本眞。(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守靜:保持內心的平靜,不爲外物所撓。
篤(dǔ)素:猶篤志。志向專一不變。《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後漢書·張衡傳》:“必施厥素爾。”注:“素,志也。”
眞風:自然淳樸的風尙。
告逝:消失。
大僞斯興:虛僞之風盛行。
斯:乃。
閭閻:里巷的門,借指平民。
懈:懈怠。
廉退之節:廉潔謙讓的節操與禮節。
市朝:指官場、朝廷。
驅:馳驅競逐。
易進:僥幸昇官,指靠投機取巧往上爬。
懷正:胸懷正直。
志道:有志於治世之道。
潛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隱居不仕。
當年:正當有力之年,指壯年。
沒世:終生、一世。
徒勤:徒勞、空忙。
夷皓:指伯夷、叔齊和商山四皓。
安歸:歸往何處。即無歸處。
“安歸”之嘆: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曾作歌曰:“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史記·伯夷叔齊列傳》)商山四皓隱居時作歌曰:“唐虞世遠,吾將安歸?”(皇甫謐《高士傳》)
三閭: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閭大夫之職。
已矣:算了吧。即無可奈何之意。
“己矣”之哀:屈原《離騷》結尾説:“已矣哉!國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夫(fú):表感嘆語氣。
寓形:寄身。寓,寄、寄託;形,身形、形體。
瞬息:一轉眼一呼吸之間,謂時間短促。
盡:指生命結束。
立行:指建立功業。
一城莫賞:得不到賜爵封地。
染翰:浸濕毛筆,指寫作。
伸:伸述、表白。
已:止。
導達意氣:抒發性情意志。
其:語助詞,表示推測,猶“大槪”。
惟:衹有。
卷:書卷。指董仲舒和司馬遷的《士不遇賦》。
躊躇:原指猶豫不定,這裏指反復思考。
遂:於是。
感:有所感觸。
賦:抒寫,用作動詞。
咨(zī):嗟嘆聲。
大塊:大自然。受氣:意思是稟承天地自然之氣而萬物生。王充《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斯:此、這。
獨靈:最靈智、最尊貴、傑出。《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許愼《説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陶淵明《形影神·形贈影》:“謂人最靈智。”
“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句:承天地自然之氣而萬物生,爲什麽唯獨人最爲靈智呢?
稟:承受。
藏照:懷揣光明,即擁有智力。
秉:持,具有。
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五常,儒家所説常行不變的五項道德標準(仁、義、禮、智、信)。
垂名:留名。垂,流傳下去。
擊壤:古代的一種遊戲,這裏指隱居。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七》引《藝經》云:“壤以木爲之,前廣後鋭,長尺四寸,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爲上。”
濟:救助。
蒼生:指黎民、百姓。
靡:無。
潛:潛藏,指隱居。
躍:顯達,指出仕做官。
非分:不合本分。
傲然:高傲自足的樣子。
稱情:符合心意。
“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句:無論隱居還是做官,都隨順自然,各安本分,人們高傲自足。無拘無束。
流浪:漂蕩不定,這裏指運行變化,猶“流轉”。
徂(cú):往、過去。
物:這裏指人。
群分:指分爲善惡不同的人群。
相形:各自區別、互爲對應。
密網裁:捕魚的網織得很密。
宏羅制:捕鳥的網羅張得很大。
“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句:比喩統治者的專制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達人:通達有見識的人。
善覺:善於觀察形勢,容易覺悟。
逃祿:逃避爵祿,指不做官。
“山嶷嶷(nì)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句:達人隱居於山水之間。嶷嶷,高峻的樣子;影,指隱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寬廣的樣子;聲,指隱士的聲音。
軒唐:指軒轅與唐堯,相傳爲上古治世之君。
永嘆:長嘆。
辭榮:辭去榮華富貴。
淳源:清澈的水源。這裏比喩淳樸的道德風尙。
汩(gǔ):水流動的樣子。
長分:指水源流到遠處就分支了。
美惡:美善與邪惡。
作:出現,産生。
原:探原、推究。
百行:各種行爲。
攸貴:所貴。
莫爲善:莫若行善。
奉:遵奉、奉行。
成命:旣定的命令。這裏指命運的安排或自然的規律。
師:師法、效法。
發:顯現,指行爲表現。
生:這裏有“樹立”的意思。
鄉閭:鄉裏。
推:以、憑藉。
顯:顯達。
矯然:虛僞做作。
祈譽:祈求榮譽。
嗟乎:感嘆之聲。
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禮記·曲禮上》:“毋勦説,毋雷同。”鄭玄注:“雷之發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楚辭·九辯》:“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譽之昧昧!”
毁異:誹謗異己,即詆毁不同於己見之人。
物惡(wù)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過自己的人。物,指人。《晉書·袁宏傳》:“物惡其上,世不容哲。”
妙算者:能預見先機之人。
謂迷:被認爲是糊塗。
云妄:被説成是狂妄。
坦:坦誠、坦蕩。
至公:最公正無私。
無猜:對人沒有猜忌。
卒:最終、結果。
以:因。
瓊(qiong):美玉,比喩貞潔。
蘭:蘭草,比喩芳香。
亮:明白、了解。
炎帝帝魁之世:指傳説中上古太平的時代。炎帝即神農氏,帝魁爲黃帝子孫,皆爲上古治世之君。張衡《東京賦》:“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祗(zhī):恭敬。
三省(xǐng):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庶:希望。
進德以及時: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負的機會。
不惠:不順利。
爰生:指爰盎(《史記》作袁盎,此本《漢書》),字絲。漢文帝時任中郎將。
晤言:當面説話。指爰盎嚮漢文帝當面推薦張釋之。(事見《漢書·爰盎列傳》)
張季:名釋之,字季。據《漢書·張釋之列傳》載,張釋之擔任騎郎(管理宮廷馬匹的小官),十年不得提昇,經愛盎嚮漢文帝當面推薦,文帝任釋之爲謁者僕射(當皇帝掌管傳達的長官),後任廷尉,處事多得當。
蔽:指被埋沒。
愍(mìn):哀憐、憂病。
馮叟:指馮唐。叟是對老者的稱呼。據《史記·馮唐列傳》載,漢文帝時,魏尙爲雲中(漢時地名,今內蒙古自治區託克託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一度匈奴進犯,魏尙親卒車騎阻擊,大勝。因報功的文書上所載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職。一次文帝過郎署,同郎中署長的小官馮唐談起此事,經馮唐代爲辯白,文帝即派馮唐前往赦免魏尙之罪,仍令擔任雲中太守。而馮唐也因此被進封爲車騎都尉。
賴魏守以納計:是説馮唐憑藉魏尙的事,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纔得以昇遷。
僅然:幾乎、將近。這裏是“勉強”的意思。
知:知遇,指受到重用。
曠歲:耽擱、荒廢了很長時間。
審夫:确乎。
夫:語中助詞。
眩:迷惑。三夫之獻説:意爲三人都説有虎。《韓非子·內儲説上》:龐恭“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謂人們常被謡言迷惑,信以爲眞。
賈傅:指西漢賈誼。曾作長沙王大傅。梁懷王太傅。
秀朗:才華出眾。
纖:曲。
遠轡:代指千里馬。轡,馬繮繩。
促界:狹窄的範圍。
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後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
淵致:學識淵博。
屢乘危而幸濟:多次遇險而幸免於難。《漢書·董仲舒傳》載、江都王、膠西王皆驕縱,董仲舒爲人正派,多次上疏諫凈匡正,忤逆王意而險遭死罪,後幸免。雖得重用,後來他怕久後獲罪,稱病辭歸。
哲人:才智超眾之人。
無偶:無雙。
淋浪:淚流不止的樣子。
袂(mèi):衣袖。
前王:指素王,即古代聖哲。《莊子·天道》:“玄聖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紊王,自貴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
清海:猶明教。《後漢書。趙壹傳》:“冀承清海,以釋遙悚。”曰:同“幸”,乃,語助詞。
天道之無親: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人·七十二章》、《史記·伯夷列傳》)之意,是説天道對任何人都無親疏之分,但總將好運賜給行善之人。
澄:清。
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鑒:鏡,明察。
恆:常常。
輔善:幫助行善之人。
佑仁:保佑爲仁之人。
夷:伯夷。
投老:到老。
回:顔回,字子淵,簡稱淵。
早夭:見(飲酒二十首)其十一注。
請車以備諄(guǒ):《論語·先進》:“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爲椁。”顔淵死後,家裏無錢買棺材,他的父親顔路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以籌辦。意思説雖然對老師不恭敬,卻迫不得己。椁:外棺,泛指棺。
茹蔽而殞(yǔn)身:《史記·伯夷列傳》:“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采薇(野萊)而食,最後餓死。茹:喫;殞:死亡。
好學:指顔回好學。《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行義:指伯夷、叔齊行義。事見《飲酒二十首·其二》注。
若茲:像這樣。指顔回家貧早夭,伯夷叔齊餓死。
斯言:此言。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語。
虛陳:空言、徒説。《飲酒二十首·其二》:“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與此處意同。
曠世:猶曠代、絶代,世所未有。
澀:阻滯、艱難。
伊:語助詞,無意義。
病:憂慮。
廣:指李廣。西漢名將。
結髮:猶“束髮”,指年輕的時候。
從政:指從軍征伐匈奴。《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不愧賞於萬邑:是説李廣戰功卓著,封賞萬戶侯也不爲過。李廣少時爲武騎常侍,文帝曾説:“嗟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後李廣屢立戰功,匈奴畏避,呼爲“飛將軍”。
戚竪:外戚小人,指衛靑(漢武帝衛皇后之弟)。元狩四年一次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軍因失道誤期,衛靑乘機責罰他,李廣悲憤自殺。竟尺土之莫及:竟然連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賞。武帝時,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廣不得封。廣弟“蔡爲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爲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爲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留誠信於身後,慟眾人之悲泣”句:《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語,見《論語·子路》)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xún,通“恂恂”,誠實謹愼的樣子)如鄙人(鄉野之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又:李廣“遂引刀自到。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爲垂涕。”身後,死後;動,感動。
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漢時人。
盡規:盡力謀劃。
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
言:語助詞,無意義。
始順而患入:開始順處,而後遭禍患。《漢書·王商傳》載,漢成帝時,王商任左將軍,深受皇帝的信任;後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鳳、張匡等人以讒言相害,被罷相後,發病吐血而死。
奚:何。
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時機。
易傾:容易用盡,意謂很快就結束了。
胡:爲什麽。
害勝:陷害才能超過自己的人。
蒼旻(mín)遐緬:蒼天遙遠。
旻:天。
已:止。
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疇,通“誰”。《尙書·堯典》:“帝曰:疇若予工?”
濟意:成就意願,使本心得以滿足。
累已:損害自己。
軒冕:指高官厚祿。軒,達官貴人所乘的輕車;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壓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之謂也。”《晉書·應貞傳》:“軒冕相襲,爲郡盛族。”
緼(yù)袍:在亂麻爲絮的袍子,窮人所穿。《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子由也與?”孔子贊美子路,説他穿著破棉袍與穿輕裘的人站在一起而幷不以爲恥。
謬會:錯誤的領會。指領會以上四句的內容。謬,謙詞。
取拙:守拙,指隱而不止。
歸止:解職歸鄉。止,語助詞,無意義。
擁:抱著。
孤襟:孤介的情懷。
畢歲:終此一生。
謝良價於朝市:拒絶以高價在市場上出賣。即不願應詔出仕。《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yùn dú,藏在匱子裏)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裏反用其意。
謝:辭、拒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大塊:大自然。
-
稟(bǐng):承受。
-
擊壤:古代的一種遊戯。
-
徂(cú):過去,消逝。
-
嶷嶷(yí yí):山勢高峻的樣子。
-
汩(gǔ):擾亂。
-
祗(zhī):恭敬。
繙譯
感歎大自然賦予萬物的氣質,爲何衹有這人最爲霛秀;承受著神智而內心藏有智慧,秉持著三五之德而得以畱名。有的人通過擊壤來自得其樂,有的人想要大濟蒼生,無論是隱居還是出仕都不是過分的事,縂是能傲然地順遂自己的性情。人世變遷而時間流逝,萬物區分而各自成形,細密的網張開讓魚兒驚恐,宏大的羅網設置讓鳥兒驚惶。那些通達的人善於覺悟,於是逃離官場而歸隱田園。高山巍峨而懷有影子,河川廣濶而隱藏聲音;望著遠古的唐堯帝而長久歎息,甘願貧賤而辤去榮華。淳樸的源頭被擾亂而長久分離,美善和醜惡走上不同道路,推究各種行爲中的可貴之処,沒有比做善事更讓人快樂的。奉行上天既定的命令,師從聖人畱下的書籍,對君主和父母盡忠盡孝,在鄕裡生發誠信和道義。推展誠心而獲得顯耀,不矯情而祈求聲譽。
唉!隨聲附和詆燬不同,嫉妒超過自己的人,神機妙算的人被說成糊塗,正直的人說他虛妄。坦誠到公正而沒有猜疑,最終卻矇受恥辱遭誹謗;即使懷有美玉和幽蘭,衹是芳香潔淨又有誰能知曉?悲哀啊,士人的不遇,已經不在炎帝、帝魁的時代。獨自恭敬勤勉地脩身,豈能廢棄三省吾身;希望增進品德而趕上時機,但時機到了卻沒有得到恩遇。沒有像甯慼那樣遇到知音,想到張釋之最終被矇蔽;憐憫馮唐在郎署,依靠魏尚才得以被接納進言。即使是肯定能知道結果,也是苦心經營多年。讅眡集市上其實沒有老虎,卻被三人的進言所迷惑。哀悼賈誼的優秀才俊,卻在侷促的空間裡委屈了遠大的轡頭。悲哀董賢的深沉智謀,屢次身処危險卻有幸得濟。感慨哲人沒有伴侶,淚如雨下而沾溼衣袖。秉承前代聖王的清明教誨,說天道沒有偏私;澄清獲得純一之道作爲借鋻,永遠輔助善和護祐仁德。伯夷到年老還受飢餓,顔廻早夭還很貧窮;傷心請求車子來預備棺材,悲哀伯夷採食薇蕨卻餓死。雖然好學和踐行道義,爲何生死是如此的痛苦艱辛!懷疑報答恩德是這般,懼怕這樣的話是虛假的陳述。爲何曠遠的時代沒有傑出人才,很少有道路不是艱難的;追唸古人的慷慨激昂,憂慮奇特的名聲不能建立。廣泛結交少壯時就蓡與政事,不慙愧於擁有萬邑的賞賜;屈了雄偉的志曏於平凡之輩,最終連一尺土地也不能得到!畱下誠信在身後,爲衆人的悲傷哭泣而悲痛。商鞅盡心思謀來拯救時弊,言語剛順從卻禍患已到來。爲何美好的時光容易消逝,爲何妨害賢能是如此急迫!
蒼天高遠,人事沒有盡頭;有明了的有昏暗的,誰能測度其中的道理。甯願堅持窮睏來達成志曏,也不會委曲來連累自己。既然高官厚祿不是榮耀,難道粗佈衣服就是恥辱。實在是違心地獲取了笨拙,姑且訢然地廻歸。抱著孤獨的情懷度過一年,在朝廷和市井中謝絕好的價錢。
賞析
這首賦表達了陶淵明對士人不遇的感慨和思考。他感歎人才的難得與不被賞識,批評了社會的種種不公和嫉妒現象。強調了保持正直品德和追尋善道的重要性,同時對那些雖有才華卻遭遇不幸的古人表示同情和悲哀。文中還指出即使麪對睏境,也應堅守自己的志曏和原則,不隨波逐流。整躰語言深沉而富有感染力,躰現出陶淵明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與獨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