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金
註釋
- 井絡:指蜀地。古人認爲蜀地的分野上應井宿,故稱。
- 劍嶺:即大劍山,在今四川劍閣北。因山勢險峻,道路以劍閣爲門戶,故稱劍嶺。
- 錦裏:在今四川成都城南,後用以代指成都。
- 蠶市:蜀中每年正月至三月爲蠶市,因蠶農買賣蠶具等在此交易,極爲繁盛。
- 靚(jìng)妝豔冶:形容女子打扮得極爲豔麗。靚妝,美麗的妝飾;豔冶,豔麗。
- 摸石:成都舊俗,每年二月二日人們遊江,在水中摸石以爲戲樂。
- 夢應三刀:《晉書·王濬傳》記載,王濬任益州刺史,夢到臥室房樑上懸着三把刀,不久後又增加一把。主簿李毅解夢說三刀是「州」字,又增一把,預示王濬要升遷「益州」。後用此典表示官員升職。
- 橋名萬里:指萬里橋 ,在成都城南。三國時費禕出使東吳,諸葛亮於此餞行,費禕感嘆:「萬里之路,始於此橋。」因而得名。
- 中和:本爲唐僖宗李儇年號 ,此代指昇平。
- 漢節:天子所授之節,以竹爲竿,上綴以犛牛尾,共三層,持節者作爲皇帝出巡的象徵。這裏代指使臣。
- 攬轡(pèi)澄清:《後漢書·範滂傳》: 「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指官吏有整頓治理的抱負。
- 武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死後追諡「忠武侯」 ,世人尊稱武侯。
- 文翁:西漢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曾任蜀郡守,重視教化,在成都建立學校,培養人才,使蜀地風氣大爲改變。風化,風俗教化。
- 臺鼎:舊稱三公或宰相等執政大臣,這裏代指朝廷。
- 遺愛:遺留仁愛於後世。這裏指官員留下讓百姓感恩懷念的事。
- 兩蜀三川:兩蜀即東、西兩川;三川指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及山南西道,這裏泛稱蜀地 。
翻譯
蜀地的山川彷彿蒼天開闢,劍嶺高聳入雲,氣勢威震西夏。此地風景絕美異常,錦裏瀟灑風流,蠶市一片繁榮熱鬧。處處都是歌臺舞榭,人們往來遊賞。那些出遊的男子身着輕裘、模樣英俊,女子則妝容豔麗多姿。在春日的白晝,人們在江邊摸石嬉戲,浣花溪畔的景緻如同畫卷一般美麗動人。 這裏似有吉夢迴應着升遷,有名的萬里橋橫跨江上。在太平盛世中,官員政務並不繁忙。有着持節重任的官員,心懷整頓治理地方的遠大抱負,其功績遠遠超過了武侯諸葛亮,教化也如同文翁一般讓地方受益。朝廷很久以來都需要賢才,剛剛讓地方安定平靜,又想着命其乘車前往更大的舞臺。他留下的仁愛,會讓蜀地百姓傳頌,日後成爲一段美好的佳話 。
賞析
這首詞上闋着重描繪了蜀地的地理形勝、市井繁華和遊樂場景。開篇以宏大的筆觸勾勒出蜀地山川的雄偉壯闊,「井絡天開,劍嶺雲橫控西夏」,使人感受到蜀地地勢的險要與雄渾。「錦裏風流,蠶市繁華,簇簇歌臺舞榭」 極寫成都的繁華熱鬧,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都市風貌。「雅俗多遊賞」以下幾句,刻畫了出遊之人的閒逸與妝飾的豔麗,展現出當地百姓生活的富足與閒適。而 「當春晝,摸石江邊,浣花溪畔景如畫」,將春日風光融入百姓遊樂的場景中 ,讓人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一幅美好的春日遊樂圖之中。
下闋用多個典故,表達對治理蜀地官員的稱讚與期望。 「夢應三刀」「橋名萬里」巧妙用典,既點明此地有升遷之兆,又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中和政多暇」體現當地政治清明,官員有閒暇打理政務之外的事。 「仗漢節、攬轡澄清」 通過典故和形容,頌揚該官員有卓越的才能與遠大的志向,能夠像武侯諸葛亮那樣建立赫赫勳業,像文翁那樣推行良好的教化。接着,「臺鼎須賢久,方鎮靜、又思命駕」委婉地表達朝廷對其才能的認可與重用,暗示其將另有重任。最後 「空遺愛,兩蜀三川,異日成嘉話」,讚美官員在蜀地任職期間的仁政,稱其留下的善舉,將在蜀地流傳爲美好的故事,表達了對他的敬仰與深切懷念之情 。此詞在描寫風景、記錄風情、表達政治理念等方面都展現出柳永的藝術才華,且兼具歷史文化內涵與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