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紅衣 · 吳興荷花

· 姜夔
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細灑冰泉,幷刀破甘碧。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岑寂。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 虹樑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
拼音

所属合集

#荷花

譯文

我每日在竹枕蓆上乘涼,撫琴讀書打發時光,即使睡醒了也覺疲憊無力量。用泉水細細地清洗,用利刀將鮮甜的瓜果切劈。我每天精心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可我比杜甫寂寞,不能隔着牆頭把酒索,又有誰會來問候我,我不是那城南詩客。家中孤寂冷落,西風微寒,落葉的柳樹,哀鳴的老蟬,都在告訴我已經到了秋天。 眼前拱橋如月,湖堤漫長,魚兒隨波嬉遊,湖面飄着清香,荷花卻已半數凋零枯黃。系船登岸遙望故鄉,在那茫茫天際的北方。可惜在這水岸沙邊,不能與舊時的美人一同遊覽。想問什麼時候才能同賞,眼前這水鄉湖塘秋日的風光?

注釋

惜紅衣:詞牌名,《白石道人歌曲》所載「自度曲」之一 吳興:即浙江湖州。 枕簟(diàn):枕席。 邀凉:乘凉,納凉。 琴書換日:指藉彈琴讀書打發白日時光。 細灑:細心清洗。 幷刀:古時幷州(今太原一帶)所産的刀,當時以利、快聞名。 幷刀破甘碧:劃開甘甜碧綠的瓜果。甘碧,香甜新鮮的瓜果。 墻頭喚酒:化用杜甫詩《夏日李公見訪》:「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墻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 城南詩客:指杜甫在《夏日李公見訪》中杜甫借酒所居於「僻近城南樓」。作者在這裏感嘆不如杜甫,無佳客來訪,無鄰家有酒可借,一喚能從墻頭遞過來。 城南詩客:借指孤獨的詩人。 西風消息:秋天的信息。 虹梁水陌:拱橋和湖堤。 紅衣半狼藉:紅色的荷花已大半凋零。 維舟:繫船。 故國:昔日的京城。此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開封)。 眇(miǎo):通「渺」,遼遠的樣子。 甚時:何時。 同賦:這裏作「同賞」。 三十六陂(Bēi):泛指湖塘多。

這首詠物詞是孝宗淳熙十四年姜夔在湖州時所作。這是作者的自度曲,詞即用詞牌《惜紅衣》之本意詠荷花。不過他幷不純然詠物,而是藉詠荷花抒發作者客居他鄉孤苦寂寞、思念故鄉和親人故舊的情緒。以故通篇言情多於寫景,衹在「紅衣半狼藉」一句點破詞牌「惜紅衣」之意,其餘大部分篇幅則用來描畫一幅夏末江南水鄉消暑圖,在這幅圖畫中寄寓自己的望遠懷人之思和寂寞無聊之情。

賞析

姜白石詞素以深至之情爲體,以清勁之筆爲用。這首《惜紅衣》詞,頗能見其特色。該詞原本有序,姜夔在序中強調引用陳與義居吳興靑墩鎮時寫的《虞美人》詞句,對荷花加以贊美。接著,記述丁未夏天,白石自己遊吳興之弁山千巖。「數往來紅香中」一語,正印證著陳詞「一路荷花相送」之句,文情雋美。 樂譜爲白石自制,屬無射宮調。但此詞所寄予的深意,序中幷未道出。白石之辭,極爲含蓄雋永,道人之的未道,創人之未新,於欲言又止中見神奇,於奇偉而不怪誕之中見功力。實乃詞象一派,該序乃以拋磚引玉之意。 首句「簟枕邀凉,琴書換日,睡餘無力。」起筆用對偶句開頭,開篇就使人便覺筆力精健,氣勢動人。簟枕指凉席凉枕,下一邀字,盡傳暑天取凉之心切。琴書指姜夔自著關於古琴理論之書(見《大樂議》及琴曲《古怨》序),下一換字,翻出永晝難捱之意。在白石的煉字煉句之間,便覺意脈伸展。陸輔之《詞旨》,曾舉此聯爲屬對之範例。第三句睡餘無力,寫夏日渴睡,無力二字已暗指主意,但含蓄而隱。在下邊二句,筆鋒卻又宕蕩開。「細灑冰泉,幷刀破甘碧。」冰,用以形容泉水之清冷。幷刀,指快刀,古時幷州(治今太原)素以出産快刀而著稱。甘碧,指香甜鮮碧的瓜果。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此二句寫夏日瓜果解暑之趣,趣在灑清水洗之,用快刀破之。句法略同清眞《少年遊》「幷刀如水」,「纖手破新橙」。但寫出細灑冰泉之趣,及以甘碧之感覺代瓜果之名稱,則又顯出白石詞創新生趣的特色。體味上下文,言外時時有一種聊遣寂寞的意味。接著下一句「墻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反用杜甫詩事,直接寫出自己客居的無限寂寞來。杜甫《夏日李公見訪》詩云:「遠林暑氣薄,公子過我遊。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旁舍頗淳樸,所須亦易求。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墻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清風左右至,客意已凉秋。巢多眾鳥鬬,葉密鳴蟬稠。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城南詩客」,就是藉所居「僻近城南樓」的詩人杜甫來自指。縱是如杜甫那樣,當佳客來訪時,鄰家有酒可借,一喚即從墻頭遞來,但自己卻是索居無人過訪,縱然有這種想法也是徒然。言「誰問訊」,可見是沒有人來問訊。下即緊接「岑寂」二字,眞可以説是冷清、寂寞啊。這一短韻,總挽以上所寫種種生活細節,無一處不是對孤寂無聊地表現,同時也引起以下所寫層層哀愁。「高柳晚蟬,説西風消息」,其意境也是順手借自杜詩後面幾句,但以情景恰當的交融,故不覺其有所借用之感。高柳晚蟬,聲聲訴説著時序將變、秋風將至的消息,其高邁蒼茫的意象,透露著凄然以悲的心事。 「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換頭以素描之筆寫景,使人感覺筆力不懈怠。虹梁,摩狀水鄉拱橋之美。水陌,描繪湖心之堤如畫一樣。魚浪吹香之句,傳「魚戲蓮葉間」之神。二句的景象極其清美,似可用以忘憂。第三句紅衣半狼藉,卻將筆鋒硬轉,轉寫荷花已半凋零之凄凉景象,遂接起歇拍西風消息之意脈。鄒祇謨《遠志齋詞衷》稱道白石詞「有草蛇灰綫之妙」,這正好説明了白石詞的這種風格。以上極寫寂寥之感,時序之悲,下邊,終於轉出此詞的本意——懷人。「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維舟即繫舟。原來,紅衣半狼藉,乃是水上所見所指,故感觸親切如此。捨舟登岸後,遙望天北故國,卻唯渺邈而已。「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渚邊沙外是指水岸。吳興水鄉之美,正如東坡《將之湖州戲贈莘老》詩云:「餘杭自是山水窟,仄聞吳興更清絶。」可惜,此水鄉盡管清絶之地,竟不得與故國之美人一起飽覽旖旎的風景。美人在天一涯,渺不可及呵。白石懷人情感至深,由此可見。這正是詞之內蘊所在。「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維舟」二句,「可惜」二句,此二句,皆挽合人我雙方語,具見深情。唯前二句是眇望,中二句是感喟,此二句卻是期待。曰「秋色」,似乎可期,但冠以「問甚時」三字,便覺無期,流露出心頭的沉沉失落感。別易相會難,思之傷心無極。結句「三十六陂秋色」,極美,亦應細玩。三十六陂,言水鄉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長的環境。白石在吳興另有賦荷花的《念奴嬌》詞云「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在此處用法相同。王安石《題西太—宮壁》詩:「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煙水,白頭想見江南」,亦連結荷花而言。「秋色」二字連上「三十六陂」,幷非泛指,乃是暗點秋荷。南朝梁·昭明太子《芙蓉賦》云:「初榮夏芬,晚花秋曜。興澤陂之徽章,結江南之流調。」足見江南陂塘的秋荷,也是很可愛的。「同賦」即是同賞,賞而有所詠,故云「賦」。結句拈出賞荷,與詞中的序言直接在呼應幷緊扣,而期於不可捉摸之「甚時」,令人哀嘆。詞已畢而情卻未了,正如劉熙載所謂:「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藝槪·詞曲槪》)至此,詞人的未道出眞意,以欲言又止,欲敍止的欲揚克抑的手法盡情渲染悲凉凄切之意,引人以揣度和深思,究竟作者是爲誰而愁,是爲何事而憂。 此詞所懷思之人指誰,已難确考。可能是指一位摯友,但更可能是指一位合肥女子。詞中,「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可考證。按白石爲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幼隨父宦久居於漢陽(今屬湖北武漢市)。鄱陽、漢陽,俱在吳興之西方,不能説是望故國眇天北。從吳興遙望天北,實矚目於江淮一帶。 當白石二三十歲時,客遊於江淮間,曾與合肥女子結下終身不解的情緣。而此情卻無法如願以償,鑄成白石一生之悲劇。白石詞集中有關懷念合肥女子之作,極多,極好(詳夏承燾《合肥詞事考》)。白石若以合肥爲故國,應屬情理之中,就像今天所稱的第二故鄉。無論所懷之人爲誰,此詞至深之情,都是能感動人肺腑的。 此詞藝術造詣頗能見出白石詞創作的特色。首先,是結構意脈之曲折精微。上闋前三韻共七句,刻繪了種種生活細節,看似與懷人無關,但層層暗透寂寞之感,卻正是懷人之苦的鋪墊與烘託。歇拍與換頭三韻共六句,描寫時序變遷的消息,則是暗示離別已久之感,別易會難之悲,意脈已漸趨懷人之本意。但仍未點明此意。直至最後四韻六句,纔一氣傾注出望遠懷人相思期盼之苦。末句又嘆何時能同賞荷花,與詞序所述自己「數往來紅香中」遙遙映射,旣有照應,又有發展。縱觀全幅,結構曲折而意脈精微,層次分明,而意緒疏動,貫通全文。尤其千回百折於現境之內,顯然有別於清眞詞的時空錯綜之結構,可謂白戰不許持寸鐵,确實表現出白石自己的特色。其次,是風格之清新剛勁。這要從兩箇角度分論。論其筆法,有清疏空靈之美,比如宕開筆墨去描摩生活細節、時序景物:「墻頭喚酒」以下五句,運用杜詩,有正有反,有明有暗,不粘不脫,稱意愜心,語同己出。又有剛勁峭拔之美,有如從暑日夏景之宜人硬轉至西風消息,從虹梁、水陌、魚浪之美景硬轉至荷花紅衣狼藉之凄景。論其字面句構,亦有生新精健之美。如邀凉、換日、吹香、眇天北等,無不字字新奇,句句生輝。而且全篇辭無虛設,筆無稍懈。(白石詞幾乎篇篇無敗筆,這衹有清眞詞可與媲美。)這樣獨特的筆法與字句整合,遂産生清剛之風格。第三,是聲情與詞情妙合一體。宋代精於音律的詞人,前有清眞,後有白石。 此詞是白石創調,其聲律獨具匠心。全詞用入聲韻,其聲激越。不協韻的句腳字,又異乎尋常的多安排仄聲而少用平聲。仄聲高亢,與入聲韻相聯綴,遂構成一部激越的樂章。這對於表現深至高邁的懷人之情,不僅適得其宜,而且增添效果。尤其下闋後六句爲懷人重點段,前二句疊下韻腳,聲情愈急密。後四句連用兩箇去聲字作句腳,聲情愈高亢。聲情與詞情,同時推嚮高潮。白石雖因詞作不多,在南宋未能稱爲大家,但其詞少而精,在技巧上的細膩與風格上的清瘦,也顯示出獨特的成就地位。於此詞可見。
姜夔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爲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