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竹贈李長公歌

· 徐渭
山人寫竹略形似,只取葉底瀟瀟意。譬如影裏看叢梢,那得分明成個字。 公子遠從遼東來,寶刀向人拔不開。昨朝大戰平虜堡,血冷轆轤連鞘埋。 平虜之戰非常敵,御史幾爲胡馬及。有如大酋之首不落公子刀,帶胄諸君便是去秋阮遊擊。 不死虜手死漢法,敗者合死勝合優。公子何事常憂愁,一言未了一嘆息,雙袖那禁雙淚流。 卻言阿翁經百戰,箭鏃刀鋒密如霰。幸餘兄弟兩三人,眼見家丁百無半。 往往彎弓上馬鞍,但有生去無生還。只今金玉光腰帶,終是銅瓶墜井榦。 兼之阿翁不敢說,曾經千里空胡穴。武人誰是百足蟲,世事全憑三寸筆。 山人聽罷公子言,一蝨攻腰手漫捫。欲答一言無可答,只寫寒梢卷贈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zhú):竹子
  • 公子:指李長公,古代官員的稱呼
  • 遼東:古代地名,位於中國東北地區
  • 轆轤(lù lú):古代用來絞殺人的刑具
  • (zhòu):古代士兵頭盔
  • 鞦阮(qiū ruǎn):古代地名,指邊境地區
  • 阿翁:指作者徐渭
  • 箭鏃(jiàn dǔ):箭矢和矛頭
  • (xiàn):冰雹
  • 金玉光腰帶:指華麗的腰帶
  • 銅瓶墜井乾(gān):比喻珍貴的東西掉進水井裡
  • 三寸筆:指毛筆

繙譯

山間隱士寫竹,形似竹子,卻衹取葉底的清幽意境。就像在影子中看到竹梢,卻無法清晰地成字。

李長公遠自遼東而來,手中的寶刀卻拔不出。昨日大戰平虜堡,鮮血冷卻,轆轤連著刀鞘埋葬。

平虜之戰異常激烈,禦史幾乎被衚人和馬所睏擾。就像大首領的頭顱不落在李長公的刀下,帶著頭盔的諸君便去了鞦阮遊擊。

不死於虜手者死於漢法,敗者郃葬,勝者郃優。李長公爲何常感憂愁,一言未盡,一聲歎息,眼淚無法抑制。

阿翁曾經百戰,箭矢和矛頭密如冰雹。幸存的兄弟衹有兩三人,看著家丁幾乎全無。

常常彎弓上馬,但有生之路,無生之歸。如今華麗的金玉腰帶,終將淪爲水井中的銅瓶。

阿翁不敢言,曾在千裡空曠的衚人巢穴中。武人誰能長生不老,世事全憑毛筆三寸。

隱士聽完李長公的話,手上的虱子在腰間遊走。欲作答複,卻無言可對,衹能寫下這卷寒竹送給你。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李長公與山間隱士的對話,反映了古代戰爭中的殘酷和無奈。隱士以寫竹贈禮的方式表達對李長公的敬意,同時也表達了對戰爭的深切憂慮和對生命的珍惜。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意象,展現了作者對人生、戰爭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徐渭

徐渭

明浙江山陰人,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晚號青藤。諸生。有盛名,天才超逸,詩文書畫皆工。常自言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其畫工花草竹石,筆墨奔放淋漓,富於創造。知兵好奇計,客胡宗憲幕,擒徐海,誘王直,皆預其謀。宗憲下獄,渭懼禍發狂自戕不死。又以擊殺繼妻,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得張元忭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輒慷慨悲歌。晚年貧甚,有書數千卷,斥賣殆盡。自稱南腔北調人,以終其生。有《南詞敘錄》、雜劇《四聲猿》及文集。 ► 15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