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趙大本赴西臺御史分得塵字

· 宋褧
釋褐由來第幾春,綵衣重襲繡衣新。 地連羌僰民皆幸,天助風霜筆有神。 驄馬豈期多避路,都亭無用苦埋輪。 致君勳業爭先睹,應嘆遺賢滿後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釋褐(shì hè):古代指脫去平民的粗布衣服,換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 綵衣(cǎi yī):華麗的衣服,這裏指官服。
  • 羌僰(qiāng bó):古代西南地區的兩個少數民族。
  • 風霜筆有神:形容文筆犀利,有如風霜之威。
  • 驄馬(cōng mǎ):青白色的馬,古代常用來指代御史。
  • 都亭(dū tíng):古代設在都城中的亭子,多用於官員辦公或接待。
  • 埋輪(mái lún):比喻隱退或不問世事。
  • 致君:輔佐君王。
  • 遺賢(yí xián):指未被發現或未被重用的賢才。

翻譯

自從脫去平民衣裳做官以來,已經過了多少個春天,如今華麗的官服再次被換上,顯得更加新鮮。你的地位連接着邊遠的羌僰之地,那裏的民衆都感到慶幸,你的文筆如同天助的風霜,犀利而有神。御史的驄馬豈會期望多有避讓之路,都亭之中也不必苦苦埋沒車輪,隱退不問世事。你輔佐君王的功業,人們爭相期待,應當感嘆那些被遺漏的賢才,只能跟在你的後塵。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趙大本從平民到官員的轉變,以及他作爲御史的威嚴和重要性。詩中「釋褐」「綵衣」等詞語形象地展現了趙大本的官職變化,而「羌僰」「風霜筆有神」則突出了他的地位和能力。後兩句則表達了對趙大本未來功業的期待,以及對那些未被重用的賢才的惋惜。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趙大本的讚美,也透露出對時代英才的關切。

宋褧

宋褧

元大都人,字顯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進士,除祕書監校書郎。順帝至元初,歷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以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卒,諡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