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首

· 呂誠
苦瓠若懸癭,宜瓢亦宜笙。 笙將用合雅,瓢以供酌烹。 吾爲苦瓢謀,任力不任聲。 薦勞鉶鼎間,自足資養生。 物賤終反貴,吹萬豈其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苦瓠(hù):一種植物,果實可做瓢。
  • 懸癭(yǐng):懸掛的瘤狀物,這裏指苦瓠的形狀。
  • :一種樂器。
  • 酌烹:指烹飪和飲用。
  • 鉶鼎(xíng dǐng):古代的烹飪器具。
  • 資養生:維持生活。
  • 吹萬:指吹奏樂器,這裏比喻名聲或地位。

翻譯

苦瓠的果實像懸掛的瘤狀物,既可以做成瓢也可以做成笙。 笙用來合奏雅樂,瓢則用來烹飪和飲用。 我爲苦瓠考慮,認爲它更適合實用而非聲音。 在鉶鼎之間發揮作用,自然足以維持生活。 物品雖賤最終會變得珍貴,吹奏萬種樂器豈是它的本意。

賞析

這首詩通過苦瓠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於實用價值的重視。詩中,苦瓠既可以做成樂器笙,也可以做成日常使用的瓢,但作者認爲苦瓠更適合用於日常生活,而非追求聲音的美妙。這種觀點反映了作者對於物質實用性的認可,以及對於過度追求名聲和地位的淡漠態度。詩的最後兩句「物賤終反貴,吹萬豈其情」更是深刻,暗示了物質的價值最終會得到認可,而過度追求外在的聲名並非物品的本意,也非人生的真諦。整體上,這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遠,體現了元代詩人呂誠的哲思和人生觀。

呂誠

元崑山人,字敬夫,後更名肅。工詩詞。名士鹹與之交。家有園林,嘗蓄一鶴,復有鶴自來爲伍,因築來鶴亭。邑令聘爲訓導,不起。有《來鶴亭詩》。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