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水木清華亭
僻地開三徑,荒山住一翁。
棲遲瞰澄澈,結搆倚蔥蘢。
畫檻穿黃蝶,芳塍散白豵。
雲湫龍恍惚,月砌鶴氋氃。
破曉孤村日,號秋萬壑風。
溪流明見底,巖樹潤通中。
曳杖行霜果,褰衣檢露叢。
稻花香入戶,杉葉勢侵櫳。
穫罷平川迥,樵歸狹路窮。
嵐迷峯上下,泉合澗西東。
陂養魚千石,秧移地百弓。
收成防雀鼠,種植聚奴童。
薯蕷登秋課,禾麻驗歲功。
要賓如鄭驛,遺子似龐公。
物外心何遠,朝中信不通。
坐從書帙亂,飲?酒尊空。
景物樊川似,生涯輞口同。
嬉遊未可到,賦詠或難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棲遲:停留,居住。
- 結搆:結構,構造。
- 蔥蘢:形容植物茂盛,綠意盎然。
- 芳塍:芳香的田埂。
- 白豵:白色的豬。
- 湫:水潭。
- 氋氃:形容羽毛蓬鬆的樣子。
- 褰衣:提起衣服。
- 櫳:窗櫺。
- 穫罷:收割完畢。
- 樵歸:砍柴歸來。
- 嵐:山中的霧氣。
- 陂:池塘。
- 薯蕷:山藥。
- 秋課:秋天的收穫。
- 禾麻:稻穀和麻。
- 鄭驛:指鄭國的驛站,比喻好客之地。
- 龐公:指龐德公,東漢末年隱士,比喻有德之人。
- 書帙:書套,借指書籍。
- 樊川:地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杜牧的別業所在地。
- 輞口:地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王維的別業所在地。
翻譯
在偏僻之地開闢了三條小徑,荒山中住着一位老翁。他停留在這清澈的景色中,房屋依傍着茂盛的綠意。畫檻上黃蝶穿梭,芳香的田埂上散佈着白色的豬。水潭中龍影恍惚,月下的鶴羽蓬鬆。清晨孤村中的陽光初照,秋風在萬壑中呼嘯。溪水清澈見底,岩石上的樹木溼潤透心。手持柺杖行走於霜果之間,提起衣服探查露水叢生的地方。稻花香飄入屋內,杉葉的氣勢侵入窗櫺。收割完畢後平原顯得更加遼闊,砍柴歸來時狹路已盡。山中的霧氣迷濛了山峯,泉水在澗的東西兩端匯合。池塘中養着千石魚,秧苗移栽到百弓之地。收穫時要防止雀鼠,種植時聚集了奴僕和兒童。山藥在秋天收穫,稻穀和麻驗證了一年的勞作。要招待賓客如同鄭國的驛站,留給子孫的榜樣似龐德公。心向物外,遠離朝政,信件不通。坐着時書本散亂,飲酒時酒杯空空。景物與樊川相似,生活與輞口相同。嬉遊未能盡興,賦詩或許難以精工。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居山中的老翁的生活景象,通過豐富的自然意象和細膩的生活細節,展現了隱士的清靜與自足。詩中「棲遲瞰澄澈,結搆倚蔥蘢」等句,以自然景物爲背景,表達了隱士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同時,詩中也透露出隱士對世俗的疏離感,如「物外心何遠,朝中信不通」等句,體現了隱士超然物外、遠離塵囂的心態。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隱逸詩的特色。

宋褧
元大都人,字顯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進士,除祕書監校書郎。順帝至元初,歷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以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卒,諡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
宋褧的其他作品
- 《 送同年王在中編修代祀西行 》 —— [ 元 ] 宋褧
- 《 李良臣之睢陽別業爲其考平叔公作家廟予校書時李爲祕卿 》 —— [ 元 ] 宋褧
- 《 書宜都內人傳後 》 —— [ 元 ] 宋褧
- 《 送翰林應奉壽同海涯挈家覲省十首 》 —— [ 元 ] 宋褧
- 《 竹山山中太皇觀小憩道士白劉伯溫御史舊所題二絕句即景和寄 》 —— [ 元 ] 宋褧
- 《 菩薩蠻 · 衛州道中至元四年十月與巴爾斯布哈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 》 —— [ 元 ] 宋褧
- 《 送崔時敏司獄省母汴中兼寄吳彥輝 》 —— [ 元 ] 宋褧
- 《 題民安驛 》 —— [ 元 ] 宋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