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遆思誠:人名,詩中的主人公,即將出任盱眙教諭。
- 盱眙:地名,今屬江蘇省淮安市。
- 教諭:古代官職名,負責教育事務,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或學校校長。
- 儒冠:指儒者的服飾,也泛指儒學和儒者。
- 學舍:學校。
- 戎藩:指邊疆或邊遠地區。
- 禮數寬:指對待人的禮節寬鬆,不拘小節。
- 士風:指士人的風氣或風尚。
- 師道:指教育之道,也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 淮山堂:可能是指盱眙的一個地方或建築。
- 杏壇:指學校或教育場所,源自孔子講學的杏壇。
翻譯
每年都有人被送去擔任校官,我也知道當代重視儒者的地位。 學校里人才濟濟,讓人自覺在邊疆地區也能享受到寬鬆的禮節。 今日的士人風氣可見一斑,百年的教育之道留待後人評說。 淮山堂上的清風如水,請不要讓驚擾的塵埃污染了教育的聖地。
賞析
這首詩是成廷圭送別遆思誠出任盱眙教諭時所作。詩中,成廷圭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對遆思誠的期望。他提到「當代重儒冠」,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儒學的尊重和對教育者的期待。通過「學舍人才盛」和「戎藩禮數寬」的對比,詩人展現了學校人才的繁榮和邊疆地區對教育者的尊重。最後,詩人以「淮山堂上清於水」和「莫遣驚塵到杏壇」作結,寓意深遠,希望教育環境保持純淨,不受外界干擾,體現了詩人對教育清靜之地的嚮往和對教育質量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