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薦福寺東池有懷故園因寄元校書

· 李端
暮雨風吹盡,東池一夜涼。 伏流回弱荇,明月入垂楊。 石竹閒開碧,薔薇暗吐黃。 倚琴看鶴舞,搖扇引桐香。 舊筍方辭籜,新蓮未滿房。 林幽花晚發,地遠草先長。 撫枕愁華鬢,憑欄想故鄉。 露餘清漢直,雲卷白榆行。 驚鵲仍依樹,游魚不過粱。 系舟偏憶戴,炊黍願期張。 末路還思借,前恩詎敢忘。 從來叔夜懶,非是接輿狂。 衆病嬰公幹,羣憂集孝璋。 慚將多誤曲,今日獻周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伏流:指潛藏在地下的水流。
  • (xìng):一種水生植物,又稱荇菜。
  • 石竹:一種花卉,又名石竹花。
  • 薔薇:一種帶刺的植物,花色多樣。
  • (tuò):竹筍的外殼。
  • (jù):豈,怎麼。
  • 叔夜:指西晉文學家阮籍,字叔夜,以懶散著稱。
  • 接輿:古代傳說中的狂士。
  • :纏繞,困擾。
  • 孝璋:古代對孝子的美稱。

翻譯

暮雨過後,風將一切吹盡,東池一夜之間變得涼爽。 地下水流回旋,弱小的荇菜隨波搖曳,明亮的月光照進垂柳之中。 石竹花靜靜地開放着碧綠,薔薇則在暗中吐露出黃色的花蕊。 我倚着琴看着鶴舞,搖動扇子引來桐花的香氣。 舊筍正要脫離外殼,新蓮還未完全盛開。 林中的花兒晚些時候纔開放,地遠處的草卻早已長得很高。 我撫摸着枕頭髮愁,因爲華髮已生,憑欄遠望,心中思念着故鄉。 露水在清冷的漢水旁顯得格外清澈,白雲捲起,白榆樹行列整齊。 驚飛的鵲鳥仍依偎在樹上,游魚卻無法越過水壩。 系舟時我偏想起戴安道,炊黍時我願與張良期相見。 在人生的末路,我還想借助他人的力量,前恩我怎麼敢忘記。 我雖像阮籍一樣懶散,但並非如接輿般狂放。 衆病困擾着我,羣憂集於一身,我感到慚愧,因爲我的曲子多有失誤,今天獻給周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薦福寺東池邊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和對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伏流回弱荇」、「明月入垂楊」等,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敏銳捕捉。同時,詩人的內心世界也通過「撫枕愁華鬢」、「憑欄想故鄉」等句得以深刻體現。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和深厚的情感底蘊。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