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寄苗員外

· 李端
鳥鳴花發空山裏,衡嶽幽人藉草時。 既近淺流安筆硯,還因平石布蓍龜。 千尋楚水橫琴望,萬里秦城帶酒思。 聞說潘安方寓直,與君相見漸難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衡嶽幽人:指隱居在衡山中的高人。
  • 藉草:坐在草地上。
  • 淺流:指水流不急的小溪。
  • 布蓍龜:擺放蓍草和龜甲,進行卜卦。
  • 千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千尋形容極遠。
  • 楚水:指楚地的河流。
  • 秦城:指秦地的城池。
  • 潘安:即潘岳,西晉文學家,以文才和美貌著稱。
  • 寓直:指官員夜間值班。

翻譯

在空曠的山中,鳥兒鳴叫,花兒盛開,衡山中的隱士坐在草地上。 他靠近緩緩流動的小溪安放筆硯,又在平坦的石頭上擺放蓍草和龜甲進行卜卦。 他遙望楚地的河流,彷彿橫琴而坐,萬里之外的秦城讓他帶着酒意沉思。 聽說潘安正在值夜班,與你相見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難以預料。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山中隱士的寧靜生活和深邃思考。詩中,「鳥鳴花發」與「衡嶽幽人」共同營造了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境,而「淺流安筆硯」和「平石布蓍龜」則進一步以具體的場景展現了隱士的閒適與智慧。後兩句通過對楚水和秦城的遙望,表達了隱士對遠方和歷史的深沉思索。結尾提到潘安,增添了一絲現實的感慨,暗示了與友人相見的期盼與不易。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