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逢柳中庸

· 李端
舊住衡山曾夜歸,見君江客憶荊扉。 星沉嶺上人行早,月過湖西鶴唳稀。 弱竹萬株頻礙幘,新泉數步一褰衣。 今來唯有禪心在,鄉路翻成向翠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荊扉(jīng fēi):指用荊條編制的門,常用來比喻簡陋的居所。
  • 星沉:指星星隱沒,天將亮。
  • 鶴唳(hè lì):鶴的叫聲。
  • (zé):古代的頭巾。
  • 褰衣(qiān yī):提起衣裳。
  • 禪心:指修禪的心境,即平靜、超脫的心境。
  • 翠微:指青山,這裏比喻歸隱的地方。

翻譯

我曾在衡山舊居,夜裏歸來,看見你這位江上的旅人,回憶起那荊條編制的門。 星星隱沒在山嶺之上,人們早早地行走,月亮越過湖西,鶴的叫聲稀少。 萬株柔弱的竹子頻頻觸碰到我的頭巾,新涌出的泉水旁,我一次次提起衣裳。 如今,只有修禪的心境留存,回鄉的路反而變成了向着青山的方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李端在江上偶遇舊友柳中庸時的深情回憶與內心感慨。詩中通過對舊居衡山的回憶,以及對星沉、月過、鶴唳等自然景象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弱竹萬株」和「新泉數步」的細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敏感與親近。結尾的「禪心」與「向翠微」則透露出詩人對世俗的超脫和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過往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憧憬。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